楊俊
【摘要】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農業發展規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著手,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策略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戰略 策略 研究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于2017年的2月5日出爐。這份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圈定了今年“三農”工作的兩大主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共6個部分,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發展升級和轉型的關鍵階段,要求積極培育新動能,推動發展新經濟。而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基于此形勢下針對農業發展創新改革,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舉措,目的在于基于農業生產方式和方法的調整,式農產品的質量、數量,均能符合市場及消費者的的需求,以便實現產消地的良好對接,真正建立結構合理、保障力強的農產品供給機制,有效實現農產品從無效、低端供給轉變到有效、中高端供給,大幅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及市場競爭力。
一、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諸多成效,農業產業結構及生產方式越發合理,農業經濟的發展水平持續提高,農村生態及生產環境得到顯著改善,農民生產收入及生活水平持續提升。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國內糧食總產量已實現了“十三連增”,新型農業生產和經營主體總數超270萬個,農產品的再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
但同時在改革中仍存在這幾方面的問題:(1)農業生產和發展的結構性失衡仍然存在,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仍以傳統種養方式為主,農村的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農業的比較效益還比較低,農產品生產、銷售仍受市場、政策的影響較大。(2)農業發展改革規劃的系統性不足,除中央政府總體部署及一些省市重點村鎮進行深入、細致的規劃外,大部分農村地區還未建立科學可行的農業發展規劃。(3)農業的產業化、市場化整體水平不高。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還比較低,優質化農產品的生產還比較滯后。目前一些地區的農產品仍存在“口碑好,無商標”、“有產品,無標準”的問題,未能充分發揮品牌促優勢的效用。
二、基于新經濟形勢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對策
所謂新經濟,就是創新性知識居于主導、創意性產業發展成龍頭產業一個智慧型經濟形態,涉及到第一、二、三產業。步入“十三五”以來,新經濟發展推進,在此形勢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達成這幾個目標:一是確保農產品滿足市場需求,也就是通過特定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提高農業供給體系的質效;二是加快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并增加農民生產收入;三是互通有無、優勢互補,不僅在于增強農業生產能力,還可緩解資源需求和生態環境壓力。而要實現這幾個目標,需要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
(一)強化制度建設,健全投入機制
一方面,應要緊抓發展機遇,調整和完善既有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有關政策。必須以農村全面改革為動力,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及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改進和完善土地使用、投融資、人才及生產基礎設施等相關政策,以深化農村的產權、金融、農業生產科技等方面的改革,如此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新的動力。比如:深入落實農業部制定和發布的《關于有序開展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指導意見》,對于有條件地區可對農村土地的使用進行科學有效規劃,以有效解決農村土地的“分散化”問題。另一方面,充分應用好既有農業政策,加大改革投入。應在存量優化上著手,全面規范涉及“三農”的轉移性支付資金,多路徑引導并聚集各種“三農”資金,集合資金積極扶持一批基礎性、戰略性農業項目,為新經濟形勢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應采取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比如:采取基金、貼息、融資擔保等方式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效用,增大社會資本投入比例,保證農業改革投入。此外,靈活用好各類發展經驗,使農業供給側改革效應得以放大。應強化試點區域的成功經驗的總結與推廣,重點在機制建設,平臺搭建方面,將農業供給側改革,和城鎮化建設、農民工返鄉創業等充分結合,推進農業合作社、農產品企業、生產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社會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實現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供給側改革。
(二)革新發展方式,完善好價值鏈
首先,創新農業發展模式,完善價值鏈。應從農業產業鏈的有效延伸、健全利益聯結機制著手,積極轉變“小而散”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鼓勵并引導農村建設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推進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使產業鏈更好更穩定的延伸。其次,強化技術支持,優化生產資源的配置,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需要基于農業現代化和科技化發展為導向,加大農業科研力度,有效整合農技的推廣,以實現農業科技研究資源的優化配置,大力發展節約成本、增加效益、優質高效、環保低碳的新型技術模式,進而更好的服務于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后,秉承綠色發展原則,重視并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以實現綠色生產。以節約資源,綠色環保的農業為著力點,在改革中不斷提升綠色環保生產和發展的意識,加大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問題是治理力度,推進生態農業創新建設,以便強化綠色農產品的供給側基礎,通過綠色產能提升改革質量。
(三)秉承市場發展,建立農業品牌
一是應和市場需求進行有效對接。以市場作為導向,進一步優化農產品、農業生產區及農業企業等結構,以便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深化農業生產主體與電子商務的深入對接,降低農產品的流通成本,增加經營效益。二是充分發揮好農村基礎性優勢,積極創建農業品牌,提高市場競爭力。應深入挖掘并用好農村、農業的資源優勢,培育特色品牌,大力發展農業生產體驗和觀光旅游,培育出更多更強的農業新產業。三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強化特色農業建設。應契合市場經濟發展形勢,積極推進以質興農,創建一批專業化、標準化的農業綜合發展的示范基地,在提升農產品質量上加大力度。比如:積極推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應用綠色農家肥,減少化合肥料、農藥的使用等,以推進綠色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此外,還應落實好農業品牌戰略,緊跟市場,抓住時機,把優勢農產品有效推廣出去,但也要認識到既有生產方式和方法的不足,主動學習并引進國外先進生產經驗,更好地整合資源,把農業市場擴大,增大品牌聲譽,如此才能讓農產品在生產、銷售等方面握住主動權,在國內農產品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
(四)深化產業融合,加快產品輸出
深入融合農村的第一、二、三產業,是新經濟形勢下拓展農民增收、建設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推農業發展模式創新、建設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應著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最快地消化農產品庫存,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使農民不單單是賣出農產品,且經加工、銷售等環節獲得更多經濟收益。二是積極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一方面,應加大力度發展農產品保鮮冷鏈物流、電商等流通方式,盡快建立統一、規范、開放、有序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另一方面,應統籌國內外整體大局,充分用好國內外的資源、市場,引導并培育出一批特色顯著、競爭力強的農產品及生產企業;此外,應推進農產品市場流通設施建設,培育經銷隊伍,強化產銷對接,最大限度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使農民得到更多利益。三是重視并推進休閑農業、農村觀光等新業態。這些是繼鄉鎮加工企業、農民務工的一次新的創業。應以生態、美麗鄉村建設為基礎,推進農業和旅游、文化、養老等多個產業的融合。所謂整合,就是通過對存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該辦的事辦好。文件提出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讓農耕體驗成為時尚,讓農業產區轉變成旅游景區,讓農產品轉變成禮品,真正農業產業再創造、再發展。
三、結語
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體供給數量過剩,但優質產品仍然短缺。當前的農業供給側改革核心是把綠色生產、產品質量安全提到一定高度,這也是落實“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生產要求,具體措施包括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建設、規模經營、優質產業帶、結構調整等。綠色安全生產不同于傳統生產方式,過去是使用化肥、農藥,現在要求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污染土地治理,采取可持續的種植方式等,這些方面依然面臨較大挑戰。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周期較長,而現在新業態發展較快,將來很有可能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角。具體包括農業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這些新事物和中央提出的創業創新密切聯系在一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傳統改革的延長線,新業態和新動能是在新形勢下的嘗試,更強的新動能將加快一些地區的發展。在新經濟發展形勢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重要性戰略,不僅對農業生產力要進行優化調整,還需對生產關系進行有效變革。應在加強制度和投入機制建設基礎上,創新和改革發展方式,積極創建農業品牌,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以實現農業產業的提質增效及結構轉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參考資料
[1]楊濤.結構性改革要避免“病急亂投醫”[J].當代貴州,2014年12期.
[2]陳博.談流動性控制與結構性改革[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6年02期.
[3]張彥.結構性改革有助于中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J].創新科技,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