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勛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考試中分值比例最高的部分,受到學生的高度重視。如何處理好閱讀與寫作的關系,從而提高語文的教學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閱讀與寫作教學要求各有側重,閱讀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作文教學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但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語文專家崔巒老師說過:閱讀教學要體現讀寫結合,要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加強讀寫的聯系。這就是說,不能把閱讀只作為解答考試時閱讀理解的工具,僅僅是品詞析句、揣摩表達作用等功利性的閱讀教學枯燥無味,只能說是高壓無效、事倍功半的閱讀。成功的閱讀就應該和學習文章寫法結合起來。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的一體兩面,閱讀和寫作在語文教學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和借鑒,寫作是閱讀的升華和創造。的確,閱讀是由外到內的吸收,寫作則是由內到外的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達。反之,表達能力強了,便能促進理解能力的提高。
從閱讀中可以學習到寫作文的方法和語言的表達,通過寫作文又可以提高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語文課堂才可以真正高效。
一、閱讀為基礎,厚積薄發
一提到寫作文,冥思苦想,濫竽充數,東拉西扯,依然是不見起色,字數不夠,是很多學生的作文綜合癥。無從下手,“肚中無貨,無米可炊”是這一問題的關鍵。沒有什么東西可寫,還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迫于壓力,自然沒有興趣可言;搜腸刮肚,自然寫不出精彩文章。如何幫助學生突破作文中的這一瓶頸,有經驗的老師都知道,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引導學生多讀,多積累。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腹有詩書氣自華”都是我們熟知的道理;宋代大學士蘇軾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說的就是寫作吸納的材料要多要廣,猶如我們做飯用的材料營養豐富,積累的材料充分而豐富,再加上高超的技術,作文自然而然就生動優美,吸引人的眼球了,可見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不僅要閱讀本學科的書,還要閱讀涉及面大,文學、歷史、地理、藝術、軍事等無一不讀。粗精結合,有的文章精讀,精雕細琢;有的文章粗讀,走馬觀花,根據實際需要可以靈活運用。這樣學生閱讀量有了保證,閱讀由淺入深,由少積多,老師課堂講授的閱讀方法與閱讀實踐有機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閱讀信心,有利于學生閱讀習慣的建立。
新課標更是強調了語文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并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初中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2~3部名著”。并對學生課外閱讀提出了建設性意見。這一重要的改革,切中了語文閱讀教學中只注重課內范文教學、忽視課外閱讀、學生閱讀量不足的弊端。把課堂內外、書本內外結合起來,充分體現了“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基本規律,為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讀寫能力指明了方向。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引導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多讀書、多積累來開闊眼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積累佳詞名句、精思妙理等寫作素材,幫助學生廣積寫作的“糧草”,這也是解決學生作文“無米可炊” 、字數不夠、為作文而愁的一條有效途徑。
二、在讀中悟寫,讀中練寫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葉圣陶)”。教材是啟迪學生閱讀和作文智慧的一把金鑰匙。尤其是更新后的語文教材更不乏文質兼美的篇章,其中儲藏著無窮的思想力量、情感力量和寫作智慧。在閱讀教學中可以相應進行作文指導和作文訓練,推薦與課堂教學相呼應的課外書籍,制定科學合理的課外閱讀目錄,從而來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和技能。
一是現行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是最好的范文,其中絕大部分都屬于名家精品之作,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思想性,為讀寫結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材料,對于學生寫作素材的豐富、寫作能力的提高和語文素養的養成也有著重要意義。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閱讀對寫作的影響不是立竿見影而是潛移默化的,同時閱讀與寫作之間也是厚積薄發的關系。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隨機進行寫作方法和寫作知識的總結、提煉、啟發。例如如何抓住人和事物的特征進行描寫,怎樣有條理的說明事物,怎樣進行作文的選材剪裁,文章如何開頭、過渡、結尾……很多課文本身就是這方面的經典范例,在學習理解這些經典文章的過程中就可以學習到這些相關的寫作知識。我們要指導學生運用適當的方法從語文課本中積累寫作素材。我們可以把七至九年級將近180篇課文中的生字生詞積累放入詞語庫,可以把優秀文章編程積累到名篇佳作集,這些從語文課本中得到的知識積累和情感體驗對于寫作而言, 作用重大。
二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把握好契機和結合點進行作文訓練。如在課文中學習了刻畫人物的語言和描寫景物的語言,相應地及時進行語言的仿寫訓練,來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利用課文中的“空白”進行“補白”、結尾進行“續寫”,通過新的創編和想象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接近學生認知水平和接近生活實際的課文進行摹寫來訓練學生的布局謀篇和構思能力,如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讓學生仿寫《秋》,學習了《聞一多先生的想和做》也讓學生來寫《我的想和做》等,學生一般都能夠摹寫出較好的作文來;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寫作手法、精彩語句作評點來提高學生的作文鑒賞能力。通過尋找和把握這些契機,適時進行寫作訓練,使讀寫有機結合。
三是通過閱讀來積累和歷練學生作文思想(立意)的厚度。這就是如何指導學生在模仿和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個性化的加工重組的悟的思維活動。這悟的過程, 受學生積累素材多少的影響,也與學生分析能力的高低強弱相關,當然,也跟語文素養緊密相聯,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體悟文本,可以獲取審美愉悅。但中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都處于一個不穩定的階段,他們的審美指向不確定,審美情趣比較膚淺,教師應適當引領,同時指導學生不忘審美的另一層次審丑,揭露生活中的假、丑、惡,或鞭撻, 或警示, 或嘲諷。引導學生向著進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 以真、善、美的教學審美為基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受、去體悟、去描繪美的生活, 美的世界。
學生一旦對寫作產生濃厚興趣后,便會自覺地去加強閱讀,從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做到讀與寫的有機結合,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讀是積累,析是提升,悟是沉淀,寫就是迸發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有了閱讀這個源頭,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有成效的閱讀自然得到學生的認可,閱讀活動自然可以順利開展。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作者單位: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