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務院2015年頒布的《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中指出,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我們要致力于打造一個將多種金融產品的服務業態整合為一體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在這種新常態發展趨勢下,經濟領域的改革勢必深化且全面,在這一進程之中,關鍵是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模式的轉型建設,在互聯網金融的飛速發展之下,金融監管的形式逐漸從分業監管向混合監管靠近,混業經營也一步步成為我國金融市場必須面對的金融趨勢。
【關鍵詞】供給側 互聯網金融 風險 監管
金融資源的要素錯配、供給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使得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供給側呈現出了庫存積壓、產能過剩、高成本等問題,這一系列問題只有在合理改善供給結構的前提之下,才能實現企業合理融資。金融是指以貨幣為主要載體的相關的經濟活動,是社會主要的經濟活動形式之一,金融活動的優勢就是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現大量社會閑散財富的聚集,并且二次開發利用這些財富資源去創造新的經濟價值。金融投資是在金融活動的過程中進行注資,個人或者組織機構購買相關的金融理財產品,在這些金融活動的過程中獲得分紅形式的利潤,金融投資是指對社會成員所占有的社會經濟進行再次分配,優化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將物質資本的分配更加有效,一般來講,金融投資的收益越高,意味著投資的風險越大。
總體來說,金融投資是一種新型的投資形式,其建立在商品經濟全面發展的基礎之上,是貨幣經濟與信用制度兩者各自高度發展之后的產物。金融投資具有流動性高、收益性高、風險性高等特點,與買賣實物獲得收益的投資行為不同,這種投資形式形成了虛擬經濟,金融投資以貨幣的相關活動為主,與固有資產的相關理財都不相同。
網絡時代的發展,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提升,使得傳統的金融機構逐漸將經營擴大到更多的新興市場,而不在固守自己的安全領域,由此互聯網金融應時而生。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領域,當前互聯網金融格局,由傳統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組成。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覆蓋廣、發展快、管理弱、風險大等特點。就目前而言,我國的互聯網金融的網絡技術和內部風控技術仍不健全,且沒有全面成熟的信用制度牽制,人民銀行征信系統與互聯網金融機構之間也沒有形成有效對接。在監管上,目前綜合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監管環境,政府監管的缺位、信息披露的局限、法律地位的不明,造成互聯網金融表現出了跨領域、跨界經營的特點,在這一形式下,我國的分業監管模式造成了互聯網金融監管上的缺失。
這種局勢推動了金融市場的監管由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市場發展的最新動向也提出了新的包容的、開放的監管理念,無法滿足當前混業經營需求的分業監管模式逐漸走出歷史的舞臺。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的改革,金融監管需要向供給側改革靠攏,混業經營成為了金融市場發展的新需求,我國的金融市場向混業監管轉型也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我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完善了金融體系,推動了服務理念和行業格局的發展,促進了金融市場的優化發展。但同時,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類型十分復雜,互聯網形式下出現的金融產品運用先進的運營理念和信息技術,由于這些技術的保密性,使得對風險特性的全面評估面臨了很大的困難,同時對于資金的流動和金融產品的相關性很難預測;風險傳播速度十分快,互聯網提高了金融運營的效率,并且加速了清算風險的擴散;互聯網金融活動牽涉到了企業、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等相關金融企業,這一復雜性使得風險系統之間的關聯性逐漸增強。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儲蓄和國債是最受歡迎的理財方式,而我國金融市場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活躍起來的,目前儲蓄和購買保險成為了大眾參與金融投資的主要形式。傳統的金融投資有以下幾種選擇,銀行儲蓄、股票、債券、基金、保險。這幾種形式的金融投資具有安全可靠,流動性強,收益率高等特點。隨著網絡的發展,近幾年來,眾籌、信貸、第三方支付等網絡金融服務平臺不斷出現,2015 年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已達到3.55萬億元,全國出現了354家相關眾籌平臺,互聯網保險保費收入為2234億元,信貸突破了1300億元,“互聯網+”概念被追捧的情況下,監管力度的不到位,導致平臺問題頻頻爆發,集資方破產、跑路、無法兌付等事件不斷產生。
應對這些風險和解決這些危機,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規,明確的法律地位才能為防范風險提供根本依據,從而加強金融活動中的監管;其次,明晰監管主體,保證投資者的安全、知情權、求償權以及投資者的隱私權,完善監管的協調;完善征信體系,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基礎,規范、健全信息系統,完善信息采取渠道,實現金融的風險預警。
金融投資業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深化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拉動內需增長,強化貨幣政策,完善資源的有效配置。互聯網金融的出現給我國經濟體制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增加了市場經濟的流動性的同時,也要規避風險。于投資者而言,應該自主培養個體或機構對金融知識和理財技巧的認識,理性的規避風險和處理投資項目,從金融投資的概念出發,分析金融投資環境,摒棄投資隨意性和盲目性,進行有效的投資。
金融投資的大環境主要是指國家或者地區的宏觀調控政策,經濟環境等。而金融投資環境則包含了投資規模、投資方式、投資結構和投資走向等,是地區或者國家給投資者提供的社會經濟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環境系統。對金融投資環境的評估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這兩個方面分別是投資系統和金融企業,投資系統的評估是對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進行的評估,具體包括:科技水平的情況、人力資源和管理水平等。而對金融企業進行評估的過程中,我們主要評估金融企業的專業設施、金融企業的專業機構以及該企業的發展狀況等,具體包括:專業機構、企業硬件條件、社會生活狀況等。
互聯網金融提供著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風險,這些風險可以采取相應的對策來應對。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完善互聯網金融的有序發展,具有實際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陸岷峰.葛和平.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金融監管體制重構的思考——基于互聯網金融對傳統金融的沖擊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7(1).
[2]黎來芳.牛尊.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及監管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17(1).
[3]季諾維.金融投資體系的構建及金融投資環境評估[J].時代金融,2012(4).
[4]何錦旭.胡顯東.對我國普通家庭金融投資理財現狀及趨勢的幾點探討[J].時代金融,2015(6).
作者簡介:洪云山(1993-),男,滿族,籍貫:北京,研究方向:證券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