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成+周育紅
摘 要:社會網絡理論作為一種經濟社會學的范式,其思想應用于多個學科,多種領域。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網絡理論開始進入企業管理學領域。社會網絡理論能夠有效研究個體組織關系,解決涉及網絡結構,網絡特征的研究問題,逐漸成為企業管理學中組織行為、戰略研究、知識傳播與創新研究等領域的新研究范式,并已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在梳理文獻的基礎上,首先闡述了社會網絡理論的源起與發展,然后說明了社會網絡理論與企業管理理論的嵌入性問題,再介紹了社會網絡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應用,最后分析了現有研究的不足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關鍵詞:社會網絡理論;企業管理;知識管理;網絡關系
一、社會網絡理論的源起與發展
英國人類學家布朗(1940)首次提出“社會網絡”的概念,他開始關注社會系統中結構元素的相互依賴性,以及強調復雜人際關系網中非正式聯系的重要性。五十年代開始,曼徹斯特大學的一批學者應用這些思想研究非洲部落社會,隨后又延伸到英國農村和小城鎮的研究。1954年,John Barnes用社會網絡分析挪威一個漁村所有成員之間的親屬關系網絡,關注生產過程中親屬、朋友和鄰里關系產生的作用。1956年,Bott使用社會網絡探究英國揚基城一些家庭中親屬關系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模式,并提出了網絡分析的一種測量工具--結。Barnes(1969)提出了“派系”和“聚類”,以此來區別網絡中的不同群體。正是這些學者的研究,使社會網絡理論漸成體系,日趨成熟。
社會網絡理論開創性研究出爐發展于英國,最后的突破卻是在六、七十年代的哈佛,主要是因為數學和模型解釋上的創新。學者們開始對不同社會關系進行模型化分析,并用代數方法概念化分析社會網絡中的“角色”(Boyd,1969)。1969年,Lee用頻次列聯表分析禁止墮胎地區,女性是如何通過朋友、熟人獲得墮胎機會信息的。1974年,Granovetter分析非正式社會關系對獲得工作機會的影響,提出“弱連帶優勢”理論。
回顧社會網絡理論的發展史可以概括為四個定義屬性:(1)它涉及研究社會行動者之間的聯系;(2)它是基于記錄這些聯系數據的收集和分析;(3)它依賴于圖形顯示這些聯系及聯系的模式;(4)它發展數學和計算模型來描述和解釋這些模式(Freeman,2004)。從定性評論網絡關系、結構到利用數學化模型證明、解釋網絡結構特征、作用,從而揭示其在真實世界中的含義,社會網絡理論真正成為一種面向自身且有一系列具體方法的解釋世界的理論。
二、社會網絡理論與企業管理理論的嵌入性問題
20世紀90年代開始,社會網絡理論開始應用到管理學領域,一是理論發展的結果,二是解決企業管理困境的需要。
古典管理理論沒有把人作為管理的中心,沒有把人的管理和對其他事物的管理完全區別開來,它把組織的個人看作彼此之間沒有聯系的原子人,一個純粹理性的經濟人角色,對人性、人的心理因素并沒有深入探討。古典管理學理論側重研究如何從組織內部結構、管理體系等方面提高企業生產率的問題, 然而對組織外部環境,以及環境的動態性變化考慮較少。
企業組織之間存在各種資源流、信息流的交換,其中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或群體相互作用,也受到整個社群的約束。這與社會網絡的特性完全契合,基于行動者聯系分析的社會網絡理論可以更好地解釋組織中的很多問題,也可以彌補了古典管理學中忽視社會情境和網絡關系的不足。例如:Burt(1992)用“結構洞”理論探討了組織內的權力運作以及升遷過程;Krackhardt(1993)利用“強連帶優勢”理論分析了情感網絡如何帶來非正式影響力,進而影響組織行為,如離職、工作滿意、團隊合作等行為等。所以說社會網絡理論并不是對已有管理學理論的批判與取代,而是對管理學理論的補充和發展。
三、社會網絡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探析
1.企業員工行為分析
社會網絡是個體間形成的復雜關系范式,結點與結點之間的聯系充當信息、資源流通的渠道(Balkundi,2006)。而信息、資源的獲取程度與員工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的聯系(Seibert,2001),所以,社會網絡理論能夠在觀察內部組織動態及其對個體層面的影響上提供很好的視角(2014)。Willy(2015)利用對286位銷售員工的訪談數據,構建出他們之間的非正式聯系網絡,發現網絡成員的關系中心度、位置中心度對銷售業績的表現影響顯著。
2.企業知識管理分析
知識網絡的概念最早由瑞典工業界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隨后,國內外學者對知識網絡的內涵、分類、運行模式、管理策略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Granovetter(1973)開創性提出,弱聯系相對強聯系更有利于信息知識的共享和傳遞。Hansen(1999)利用“弱連帶優勢”理論解釋企業組織內部知識傳遞的問題,研究發現,部門間的強聯系對復雜知識的傳遞更有效,而部門間的弱聯系對簡單知識的傳遞更有效。Cross(2001)運用社會網絡分析企業內員工知識的獲取情況,發現員工知識的最大來源渠道是其他同事,占到其獲取知識的34%。Nerkar(2005)發現組織內部成員的網絡中心度越高,與其他人進行知識轉移活動的頻率越大。這些都說明,社會網絡在企業信息,知識創造和共享過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社會網絡是企業信息實現共享和利用的一個重要的渠道。
3.企業成長發展影響分析
(1)社會網絡對企業資源獲取的影響
Burt(1992)指出,企業在網絡中占據的結構洞越多,越有利于企業獲取各種資源,而網絡的規模越大,所形成的結構洞越多。Gulati(1998)發現,企業可以通過與外部組織建立聯系,從而獲得所需要的信息、資源、市場、技術。通過直接合作企業可以占據間接合作企業的結構洞位置,獲得“第三方漁利”。Bertrand(2004)發現,與政府聯系更多的企業更能獲得政府提供的各種優惠支持。Khwaja(2005)發現,與政府聯系更多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國有銀行的貸款支持,且比其他企業享受更低的貸款利率。社會網絡作為企業資源分享與交換的場所,是企業獲取資源的重要渠道,企業應該重視網絡關系建設。
(2)社會網絡關系推動企業國際化進程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國際化已成為中小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關鍵要求(Dutot,2014)。而當前社會網絡大背景下的合作正好就是中小企業國際化的重要推動者。社會協同網絡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促進中小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第一,為決策者提供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第二,影響企業領導者采取的管理和運營方法;第三,影響企業對國外市場選擇和進入模式做出決策(Child,2014);第四,促進企業間跨國商業承諾的達成(Kalinic,2013);第五,克服單一企業的資源局限性。
四、總結與未來研究展望
針對目前社會網絡理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研究現狀,筆者認為未來的研究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企業社會網絡信息流研究。在解釋員工、企業績效的研究中,有時候僅僅從社會網絡的角度給出的解釋也是不夠的。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網絡只是管道”,管道的結構固然重要,但是管道內流通的內容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因此,社會網研究的結果需要結合抽象的“文化”、“地方性知識”等來說明。
2.企業社會網絡情景研究。傳統社會網絡理論很少考慮不同國家、地區特有的經濟制度文化。尤其是東亞經濟體的經濟崛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們開始關注制度環境的影響,指出研究中情景化的重要性。
3.預設關系的影響研究。原則上每個人之間都能夠建立起社會關系或者網絡,但如果關系是預設好的或者由出生決定的呢?格蘭諾維特提出的“弱連帶優勢”理論,有學者通過韓國社會網絡研究就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并不是“弱聯結的力量,”而是“緊密聯系的優勢”,因為個人請求和接受幫助主要是通過血緣關系。所有今后的研究可以關注預設關系對于企業社會網絡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軍.社會網絡分析[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
[2]Willy Bolander. Social Networks Within Sales Organnizations [J].Journal of Marketing,2015.
作者簡介:鄒成(1994- ),男,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創業投資網絡分析;周育紅(1976- ),女,華南理工大學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