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業香

[摘 要]“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
[關鍵詞]詞語積累;閱讀教學;口語交際;習作指導
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的核心是什么?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扎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那么該怎樣運用語文這種工具來培養孩子們的核心素養呢?
一、詞語教學的有效途徑
1.結合文本,讓詞語意思清晰化
每個詞語所生存的環境是所在的課文,對詞語的意思,我們不能簡單地憑借工具書去理解,而要把詞語放到文本當中去理解,引導學生讀課文時獲得對詞語的感悟。常言道:“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蓖踽轮劾蠋煹囊欢卧捵屛疑钣型校骸案腥说奈淖止庹页鰜硎遣粔虻模愕糜米约喝康母袆尤テ肺端鼈?、咀嚼它們,不要放過其中的任何一句話、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笨梢姡谡Z文教學中,只有悉心推敲、比較、品味文本用詞造句與作者表情達意的精妙之處,才能讓學生滋潤在人文精神的知識海洋里,領略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
2.借助實物,讓詞語意思直觀化
小學生的認識必須經歷從具體意識到抽象意識、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師單純用抽象的語言講解,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運用比較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詞語的意思。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課文《烏鴉喝水》,理解“瓶子里的水漸漸地升高了”一句中的“漸漸”一詞時,我讓一名學生把事先準備好的小石子往裝有半瓶水的瓶子里一粒一粒地扔下去,讓其他同學觀察水面的變化。當學生看到瓶子里水面逐漸升高的情景時,我再稍加點撥,學生馬上就能領悟到“漸漸”的意思,為理解整篇課文的內容做好了鋪墊。
這樣直觀的方法避免了傳統運用概念進行解釋的抽象和枯燥,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比那種機械地抄詞、背詞有效多了。
3.聯系實際,讓詞語意思活動化
感悟詞語鮮明的形象,體察詞語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我們就必須緊密地聯系學生實際,聯系生活實際,抓住文本中每個有深度的、有內涵的詞、句、段細嚼慢研,在細節上、深度上下功夫,使詞語的意思立體化、形象化、情感化、活動化。
二、閱讀教學的方法技巧
1.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和教科書上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的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就會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三、口語交際的教學策略
1.用心營造良好的交際氛圍——點燃學生口語交際的欲望
口語交際教學的成功,不僅需要研究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應當重視交際的氛圍。教師要創設寬松愉快的交際氛圍,使學生心情愉悅,樂于思維,敢于表達,不必擔心被指責和奚落,這樣學生的交際情感才能易于被誘發,交際的欲望才能易于被點燃。在這樣的環境中,能說會道的孩子會變得侃侃而談,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拋開顧慮,產生傾訴的需要。
2.精心創設挑戰性的交際情境——激起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口語交際“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谡Z交際課中的情境有兩種,一種是課堂情境,一種是類似于現實生活的情境,即把課堂設在生活中,或者把生活引進課堂里,后者就是我們所說的生活情境。面對高年級學生,具有挑戰性的生活化的交際情境,更能激起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促進他們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介紹我國的一個民族》這節口語交際課時,我就精心創設了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生活交際情境,讓學生做一回導游,介紹我國的一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課前我與學生一起收集相關的資料,還讓他們制作了精美的手抄報,加入了有關少數民族的圖片與文字說明,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完成這次小導游的展示就變得輕松自如了。
在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下,六組同學分別介紹了藏族、黎族、回族、滿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六個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學生聲情并茂的介紹,加上手抄報的展示,讓所有學生對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很好地進行了一次愛國教育。
這次教學活動,既鍛煉了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又增加了學生對導游的感性認識,營造了旅游的良好氛圍;既激起了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3.結合學生生活,積極創造實踐機會——拓展學生口語交際的空間
人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在口語交流的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課程標準》中強調以貼近生活的話題或情境來展開口語交際活動,重視日常生活交際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傳授口語交際知識。教師要多多創造各種實踐的機會,為學生開拓口語交際的渠道,讓學生真正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錘煉,從而達到自如運用語言的水平。
四、習作指導的核心要素
1.習作指導課,激發興趣尤為重要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是習作的小主人,如果學生都無興趣參與,習作指導課將是一個空殼。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擔任習作指導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研討課的老師們都非常注意激發學生興趣,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說話、寫話的積極性。他們課前創設情境導語,結合身邊真實的情景,靈活地引入課堂習作內容。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自己說話寫話的方向,情緒高漲地進入課堂。不像我們平時的作文課,老師簡單枯燥地讓學生讀一讀習作要求,自己講一下要求,學生就動筆作文,結果許多學生覺得無話可說,有的學生胡編亂造幾句。時間一長,提起作文,學生就“頭疼”。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做到語言幽默風趣,方法機智靈活,大膽放手,將說話寫話的權利放給學生,給予激勵性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的參與度達到百分百。
2.習作指導課,應重視方法的遷移和運用
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老師分析了不少,也講了不少的表達方式??墒?,怎樣真正應用到作文實際中,達到學以致用,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多結合課本片段、下水作文片段,認真指導學生讀片段,分析片段,自主性發現片段的表達方式,再模仿片段寫法,真實地表達。從指導寫作到評改作文片段,始終不能離開方法的遷移和應用效果的分析。發現學生的寫作漏洞,老師要及時引導、點撥,使學生作文一步步達到生動具體的程度。我想,以后的作文教學,要注意閱讀與習作相結合,要結合課文表達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應用,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本體性教學目的。
3.注意詞語積累與習作相結合
學生寫作文之前,如果老師根據需要,給出部分好詞語,讓學生選擇性應用到作文中,作文詞匯豐富,加之表達方式的遷移應用,學生作文就不會干巴巴,語言表達必然優美動人。平時的課堂教學、課外閱讀中,我們也要讓學生多多積累好詞佳句。腦海中詞匯量大了,就不會那么死板地只會用老師給的詞語,而是能大膽應用平時積累的詞語,當然應用之前可以讓學生說說哪些詞語適合這一方面的描寫,做到對號入座。
總之,在這些教學嘗試中,我體會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在反復的實踐當中,不斷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才能讓語文核心素養在教學中落地生根、結出碩果。
參考文獻:
[1]姜偉:小學生以課外閱讀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6,(24).
[2]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青島海洋大學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