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華
[摘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時代的要求,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以語文教學改革為落腳點,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教育思想,在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給他們廣闊的馳騁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引導他們從多角度看問題,養成求異創新的思維習慣,努力把他們培養成敢于探索、善于思考、勇于創新的有較高綜合素質的跨世紀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創新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就是要堅持在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給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思考的獨立性,思維的多向性、跨越性、求異性和綜合性。如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活學生課堂的主體意識
學生創造潛能的發揮,依賴于學生主體性的充分體現。主體意識是讓學生尊重自己的思維,堅持自己的正確見解,這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并運用語言載體顯現。學生學會質疑、釋疑,就是創新能力的一種展示。教師還要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不同的對象、不同的時機創設不同的條件和情境,增強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如教師在朗讀和講解作品時可運用語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與組合,展示豪放、熱情、優美、輕松的意境,以情發聲,以情帶語。根據不同作品的不同情感“因情制宜”。 教師針對學生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設置形式多樣的、新穎別致的競賽活動,這樣有利于將知識化單調為靈活、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在活動中他們人人動腦、個個揮筆,有疑相議,釋疑增知,學得有味、學得有趣。從而在實踐中啟迪創造靈感。
二、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創新欲望
創新欲望是一種發現和探求新知識的心理需求。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創新能力,不僅以其知識和智慧作基礎,而且要與其積極情緒,特別是創新欲望密切相關。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學生如果對某位老師很親近、很喜歡,對這位老師的課就會感興趣,就會深入地、興致勃勃地學好這一學科的知識,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頑強的鉆研精神。因此,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氣氛,為學生創設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誘發他們的創新欲望,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放下老師的架子,作為學生的“大朋友”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真摯、坦率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交流思想,事事處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學生平等對話,給學生創設一種暢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創新的開放性教學情境。老師可以用激勵性的語言,如“誰最聰明?”“誰最棒?”“誰的答案更好?”“誰能把老師問倒了……”,給學生創設一種心靈愉悅、和諧的氛圍,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堅持自己的見解,敢于與老師、同學討論,從而建立起自主學習的激勵氛圍。
三、創設和諧氛圍,催化創新意識
有的老師上課,常常一臉的嚴肅態度,要不要就斥訓學生,這樣的教學方法弄得教室死氣沉沉,學生很少發言;而有的老師上課,常常面帶微笑,用商量和啟發的口吻來引導學生發言,使得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學生發言踴躍積極。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那種專制的“一言堂”的課堂教學方法壓抑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遏制了學生思維和想象的發展;而那種啟發、誘導、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卻大大地調動了學生動腦動嘴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學習活躍和學習創新的發展。可見,和諧、活潑、民主的教學氣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所以,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誠于嘉許,寬于稱道”的態度,充當智多星、向導、顧問和伙伴的角色,把愛心、微笑、激勵成功和信任帶入課堂,在足夠的寬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發揮。
四、鼓勵質疑問難,激發創新興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發現創新的基礎。創新意識嚴自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提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新意識的具體表現。質疑是人類思維的精華,擁有創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備敢于質疑的思維品質,因為創造的起點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經常鼓勵他們大膽提出不同見解,提供敢于質疑、敢于創新的精神。例如:教學《稱象》一文,教師啟發:你們能否把曹沖稱象的辦法變一變?因為搬運石頭又費時又費力,你們能幫助曹沖出個更好的主意嗎?一石激起層層浪,有的學生認為可以用水代替石頭;有的不家務事認為可用泥土代替石頭;有的學生還認為用岸上的人稱象,因為人聽從指揮,即省時又省力。這位學生的想法多富有創意。盡管曹沖的做法在當時就是創新,但我們還應鼓勵學生敢于向先進經驗挑戰,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創新中發展、完善的。又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這么一個句子:“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兩處用到“幸福”,學生讀時,一眼晃過,似無所疑。這時教師應啟發學生質疑:句中的兩個"幸福"是同一個意思嗎?從而引起學生注意,激起思維的浪花。再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學習時有學生提出,五壯士既然光榮地完成了掩護任務,為什么還要跳崖呢?通過質疑,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果。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限,有時思維的觸角達不到隱含在課文中的疑點。教師應引導學生從隱含疑點處質疑,投石擊浪,撥動學生思維的琴弦,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當今教育改革發展的總趨勢。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地不斷提高自己,不斷吸收新知識,更新教育觀念,研究新問題,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優化語文教學。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才能促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才能適應未來社會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