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婉婷
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作為提升學生語文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而語文閱讀的文本解讀是閱讀教學過程中的精髓,也是對作者寫作意圖的一種還原和分析。現(xiàn)階段的初中語文新課改給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提出了新要求,要求語文教師帶領學生真正體會作者的寫作背景,尊重并還原閱讀文本的內(nèi)涵,避開傳統(tǒng)的“框架式”解讀模式,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文本解讀;走出誤區(qū);有效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說,初中語文課本中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作者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精心創(chuàng)作的,也是作者心路歷程的反映,所以初中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背景,關(guān)注課文背后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和期望,而不應該把精力花費在其他教學形式上面,引導學生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文中,我通過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文本解讀所遇到的兩個重點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性策略,從而不斷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學生的語文理解能力。
一、當前初中語文文本解讀所面臨的問題
在我國當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解讀面臨著很大的問題。首先,文本解讀的教條化,即教師為了引導學生適應中考的語文做題模式,給學生講述答題結(jié)構(gòu),如“引出下文,為后文作鋪墊;烘托心情;情景交融”等,這種文本解讀模式無法使學生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從根本上妨礙了對文本本身的關(guān)注,而導致不讀或誤讀;其次,老師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教學內(nèi)容延伸到多學科交叉的內(nèi)容,這種模式固然可以提升學生的積極性,但是導致在文本解讀過程中脫離了文本內(nèi)容,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認知,從而沖淡了對文本本身的關(guān)注,而導致了淺讀。所以在這種背景下引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文本解讀模式很有必要。
二、進行正確文本解讀的重要途徑
1.重視閱讀習慣,尊重文本內(nèi)容
教師在指引學生進行文本閱讀的過程中,要培養(yǎng)學習習慣,把預習落到實處;保證解讀時間,讓學生靜心品味;鼓勵學生就文本內(nèi)容進行逐層追問,推升理解水平;引導多角度解讀,促進識文析文品文。
比如,在講授初中語文九年級(人教版)《白楊禮贊》的過程中,因為本篇文章是一篇經(jīng)典散文,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在文章中深刻體味“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和其象征含義,體會文章所使用的各種手法,從而進行深刻的文本解讀。在教學之前,教師給學生布置特定的預習任務,即“散文的主要特征和象征手法具體指的是什么?白楊樹象征什么?”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接著在文章講授過程中指導學生通過分層次的形式精心品讀文章,認真體味白楊樹的“不平凡”,并鼓勵學生提出自己閱讀中的疑惑,如為什么作者多次提到不平凡、極普通?抒情線索該怎樣理解呢?感情的“一波三折”如何理解呢?教師根據(jù)學生的追問分層次給學生進行解答,從“白楊樹本身的景美”延伸到“白楊樹內(nèi)在的神美”,從而提升學生的文本學習能力。
2.重視情境創(chuàng)設,尊重學生體驗
在初中語文文本解讀過程中,由于學生距離某些事物的年代比較遠,無法真正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所以教師先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去激發(fā)學生的文本解讀興趣,之后在這種興趣學習當中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文本解讀情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文本解讀的教學中,從而擁有更深刻理解。
例如,在講授初中語文八年級(人教版)《海燕》的過程中,《海燕》的寫作背景很重要,但這個背景離我們太遙遠了,目前學生對課文中許多文章閱讀的興趣不濃,特別是對沒有故事情節(jié)的文章經(jīng)常不感興趣。而《海燕》是一篇經(jīng)典篇目,在教材中的存在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悠久就意味著遙遠。那就要把這個遙遠的距離給拉近些,更不要刻意去顯示它的距離感。所以筆者就先拋開寫作背景來欣賞它,一方面開始就把它當成當代文學來上,從散文詩的角度帶著學生去讀它,感知它,明確高傲、勇敢、堅強、樂觀的先驅(qū)者海燕以及膽怯的海鷗、海鴨、企鵝的特征,把它們的特征與創(chuàng)設的情景聯(lián)系起來,學生很容易聯(lián)想到在自己的班集體中海燕就象征著那些努力、堅持、在各方面起帶頭作用的學生,而海鷗、海鴨、企鵝這些懦弱的形象,雖和海燕一樣會飛會發(fā)出聲音,但最終還是“恐懼”“嚇壞”“膽怯”,它們不似海燕般勇敢,“呻吟”和“飛竄”只是它們的東施效顰,它們所象征的就是那些吵嚷著“我要當學霸”卻不付出努力的不學習或者假學習的學生。緊接著,筆者又將文章放至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理解海燕象征著敢于創(chuàng)新堅持改革的人,海鷗、海鴨、企鵝則象征了企業(yè)中不思進取,不想發(fā)展的人。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之后,才出示寫作背景,讓學生去探究去體會,真正對于象征意義的解讀就變得水到渠成了,最后再從景物的象征意義中引出對文章內(nèi)涵的把握,達到真正剖析文本的目的。
在初中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誤區(qū),指導學生在質(zhì)疑過程中和具體的情境學習中加深對文本解讀的印象,提升學生的語文理解水平。
參考文獻:
[1]蔡曉梅.走出初中語文教學文本解讀的誤區(qū)[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shù)刊),2015(12).
[2]葛亦虹.例談初中語文文本解讀中存在的誤區(qū)[J].教學月刊(中學版下),2008(1).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