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香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必須要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構建的理想課堂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主動學習狀態;課前學生通過積極自學,解決了能解決的問題;課堂變成真正答疑解惑、教會方法的時空,每個問題都具有普遍性和針對性,每一次引導都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狀態下進行,每一次練習都是最恰當的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只是組織者、策劃者、引導者、修正者,學生是課堂的真正主人;課后的鞏固不是機械重復,而是能力的拓展與延伸。“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主要精神。這對教師而言,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要讓學生揚帆遠航,教師必須有活水流淌;要讓學生推陳出新,教師必須能運籌帷幄;要培養出大氣的學生,教師必須有大師的魅力。
一、預設陷阱活動,促進課堂生成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原有的經驗是十分重要的,這些經驗不僅包括學生在學校所學的系統知識,還指學生全部生活經歷的積累(其中包括大量非結構性的經驗背景),這些經驗構成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也是實現有意義接受式學習的前提條件。例如,橡皮筋、彈簧、弓、氣球等。而物理中的彈力概念是包含了發生彈性形變的所有物體。所以他們對彈力概念的理解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帶有片面性甚至矛盾性。學生會認為只有發生明顯的形變,而且形變后能恢復原狀的物體才會產生彈力,而像普通的繩子,桌面是不會產生彈力的。這些生活中形成的關于彈性現象的前科學概念阻礙著學生認識彈力概念。
二、預設介入時機,推動課堂進展
“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活動需要大量的學生討論和交流,并提出質量較高、切合本堂課內容的問題。這方面如果做得好,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實際教學中這方面消耗了較多時間,導致完成教學任務的時間不夠用。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完全不理、不管的“放羊式”教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介入的時間把握得當,介入的深淺適度,既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又不至于讓學生陷入迷茫無助的思維短路中。
以“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為例,上課鈴響后,教師若有所思地在講臺桌上用手推粉筆盒左右來回運動。(學生很納悶,都上課了,老師怎么還在玩啊?)教師請學生對剛才老師的舉動提出一些與物理相關的問題。學生:(討論,并積極回答)粉筆盒與講臺桌面間有摩擦力;粉筆盒推就動,不推就不動,說明粉筆盒的運動需要力的作用來維持。教師:對“粉筆盒推就動,不推就不動”,這位同學的解釋正確嗎?這種現象應該怎么解釋?——“力是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學生激烈地討論。
實際上只要是學生在思考和體驗,必然伴有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此過程中也必然會生成許多教師沒有預設到的東西,這其實是一種最生動、最具吸引力的教學資源。在放手給學生活動的時候,教師有何作為,什么時候介入,介入到什么程度,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預設逆向情景,延伸課堂活力
課堂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的教學實踐活動。課堂上得妙和高效,關鍵在于一個“活”字。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教學過程應該是富有變化、動態生成的過程。動態生成使課堂教學具有生命活力,是課堂教學活力的源泉。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而產生更多信息和創新的火花,盡管是奇談怪論、異想天開,但其中很多信息都是有價值的,對師生的今后思維發展是有巨大作用的。在此基礎上,教師能夠機智地將這些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作為教學焦點來重新組織教學,主動去適應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化,最終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以“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為例,學生對力是否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激烈討論。教師:人們能正確認識力是否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經歷了千年的時間。下面同學們閱讀課本,注意在此過程中,有哪些人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學生:(反復閱讀,數遍)(共同回答)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教師:下面我們準備演一個歷史劇,同學們以四人為一組,分別飾演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兒、牛頓四個歷史人物,讓他們進行一場面對面的辯論。各小組開始準備工作,待一會兒,我們選一個小組上臺辯論。(學生積極準備)等等。
新課程改革把改變學習方式作為核心任務,這是因為改變學習方式的根本意義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也是老師的課堂,生與生、師與生的和諧協作是高效課堂的前提。“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教學,貴在一個“放”字,師的教學觀念的解放,生的學習方式的釋放,“放一放”,海闊天空,“放一放”,風景獨特。
參考文獻:
[1]王東洋.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學周刊,2015(35).
[2]林惠堅.合作探究,快樂學習:淺談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5(3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