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小學語文教學生活淺化。要讓學生把語文學習融入到生活中,就必須消除語文與生活之間的障礙,讓語文教學與學生的心靈相溝通,讓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學生生活“語文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技巧
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視角從認知領域拓展到生命領域,使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由機械的語言文字訓練過渡到實現生命價值、提升生命意義的高度,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實踐證明,建立生活化的師生關系,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建設生活化的語文學習內容,構建生活化的語文學習方式,是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
一、創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學生的家”。小學的教室,教室里課桌擺放整齊,優秀作業欄、爭章評優欄、圖書角、知識角等等分布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前后兩塊大黑板上寫滿了學習內容,整個教室體現出了濃濃的知識氣息與競爭意識。然而,要更好地實施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我們必須改善我們的教學環境,無論是大到校園環境的規劃還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須更多地洋溢著溫馨的生活氣息和濃濃的童真童趣。在教室的布置上,筆者往往集思廣益,隨著季節的變化,和學生們一起動手,把教室布置成多種不同的風格,讓學生在綠綠的草地上、在紅紅的花叢中、在蟬鳴的林間小溪旁、在豐收的原野中、在雪花的祝福中誦詩讀文、學習語文。同時,筆者還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在教室里開辟植物角和動物角,讓孩子種花養草,養他們喜愛的小動物,諸如蠶、金魚、泥鰍、龍蝦等等,既培養了學生們的觀察力,又陶冶了他們的情操;開辟探索角,鼓勵學生把自己想知道但目前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和研究的內容公布出來,和大家共同探討,培養孩子的探索與合作精神;開辟科技角,鼓勵同學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邀請學有專長的老師和家長作講座和報告,拓寬學生的語文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意識……這樣的生活化了的教學環境,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開展的不僅僅是語文的學習,學到的也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更培養和塑造了他們強烈的探索精神與濃厚的人文素養,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二、建設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生活是語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礎,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寬泛的,教科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遠不是語文教育的全部內容。語文教學的內容理應以課本為原點,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由封閉走向開放。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語文教學資源,只要是能夠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語文教學的內容。語文教學應回歸生活,與實際相聯系。美國教育家華特指出:“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只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活動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創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智者,更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訪一訪,觀察生活。在我們的書中,并不是每一篇課文都與學生實際很貼近的,有些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學生存在著時空距離的差距,所以在學習中,學生常常會出現對課文內容認識不全面,甚至出現一定的偏差。但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并擴大視野,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起到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的作用。針對前者,教師在準備教學之前可以組織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調查訪問,加深對課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三、有情有趣――識字教學的“生活化”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低年級學生要多識字,盡快地進入閱讀階段。如何讓學生在單調枯燥的橫、撇、豎、捺中學得有情有趣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是用色彩、形象、聲音來思維的。”因此,在詞串識字教學中,我從整體入手盡量讓這些字在學生的腦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畫”。如教學“寒流、大雪、北風,蠟梅、翠竹、蒼松,蟒蛇、螞蟻、刺猬,滑雪、跑步、跳繩。”一課時,我首先用多媒體手段顯示寒流侵襲、大雪紛飛、北風呼嘯的場面,讓學生說說此時此刻的感覺。有的說:“真冷呀!”有的說:“我要是在大路上的話,一定會縮著脖子、低著頭,凍得真發抖!”我讓他們在這樣的情境中認讀這些詞語,學生讀出來的不僅僅是幾個詞語,更是自己的感受。“在這么惡劣的氣候里,你們看它們表現得怎么樣?”多媒體依次出現蠟梅怒放、蒼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畫面,讓學生說說自己所見所感。有的說:“它們真勇敢!”有的說:“它們真是好樣的,是個小英雄!”“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蠟梅、翠竹、蒼松!”學生朗讀的聲音變了,語調變了,就連姿態和神情都變得個個腰桿挺直、精神飽滿,儼然就是一個個小英雄。接著,我把話題一轉:“小朋友們,你們再看它們又在干什么呢?”學生看到三種動物冬眠的圖片都笑著說:“它們都在睡覺呢!”“對了,有些動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這叫冬眠。你們看它們睡得多香呀!我們應該怎么讀呢?”學生紛紛說:“我們應該輕輕地讀,不要把小動物們吵醒了!”在這樣的課堂里,學生的想象在馳騁、情感在激蕩、思維在跳躍、靈性在升騰……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的那樣:“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在這充滿著生活的氣息、飽含著親身的體驗與激蕩著情感的情境中進行識字教學,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負擔為享受、變苦痛為快樂。
四、聯系家庭生活,學習語文
家庭是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教師可以抓住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特點巧妙設計語文教學。一年級小朋友學習拼音,一個小朋友注意力總是不能集中,我就巧妙利用孩子想當老師的心理,和家長商量后,請那個學生回家教爸爸媽媽學習拼音。這下子小家伙來了勁,學得特別認真,回家果真一本正經地當起了“小老師”,很快改掉了注意力不集中的壞毛病,家庭的語文課堂發揮了意想不到的語文教學效果。其實,在家庭中還有很多學習語文的機會,如家長是做服裝生意的,可以讓孩子設計一下服裝的廣告;家長是做水果生意的,可以讓孩子讀讀寫寫有關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進一步講,在家庭生活中,從打電話到招待客人,從聽廣播到看電視,從親子間的溝通到家庭討論,從糖酒廣告到家用電器說明書……無一不是學習語文和鍛煉語文能力的機會。
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優化了教學過程,使以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