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明
[摘 要]民族聲樂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音樂藝術,民族聲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民族的文化和內涵。在眾多的民族音樂中,陜北民歌因其超高的辨識度脫穎而出,成為了眾多高校民族聲樂教學的典范。在民族聲樂的教學中應當注重民族音樂的特色,不能一味的規范化和統一化,在演唱上要強調自然真摯的歌唱方式,注重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本文對陜北民歌的風格和內容進行了介紹,并闡述了陜北民歌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民族聲樂;教學;陜北民歌
如今全球經濟和文化正在處于不斷交流和碰撞的時期,在此之下我國的民族聲樂教育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契機,尤其是在高校的民族聲樂教育中歷經了長時間的改革和實踐。如今全球都越來越注重文化的特色和多元化,我國的民族聲樂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此基礎之上,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也擁有著良好的發展前景。
一、陜北民歌的風格和內容
我國傳統民歌并沒有淹沒在我國龐大的傳統文化體系之中,相反,隨著近幾年我國傳統民歌被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很多優秀的傳統民歌作品都漸漸走入大眾的視野,在經過二次藝術創作之后熠熠生輝。而在這些被挖掘的優秀傳統民歌當中,當屬陜北民歌最為眾人熟知。
1.發展歷史
陜北民歌發源于黃土高原,在陜西地區開始廣泛流行。陜北民歌的內容多以陜西的人文風俗、地理歷史為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陜西地區的歷史文化。
2.歌曲內容
陜北民歌的內容從天文到地理、從歷史到人文全都囊括在內。由于陜北在地理位置上的特點,陜北民歌的音樂審美和音樂表達方式可謂是別具一格。陜北民歌往往采用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以陜北特有的服飾、物件、食物等等為基礎,結合歌曲想要表達的情感,對進行陜北的風俗和人文進行展示。不同陜北民歌的音樂形式也大不相同,有節奏輕快的兒童歌謠;有基調莊嚴的秧歌;有情感悲愴的哭調;還有曲調豪邁奔放的信天游等等。其中當屬信天游最為人所知。信天游的內容多以男女愛情為主,借助具有陜北特色的唱腔歌頌男女之間真摯的情感。信天游是上下兩句對應的歌唱形式,前一句是陜北風土人情,后一句則是借此抒情。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被稱為“信天游體”,歌唱者通過歌曲后一句完成歌曲的聲韻,抒發內心的情感。
二、陜北民歌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100多年前,中國聲樂教學很大程度上都參考了意大利的美聲唱法,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專業民族唱法。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近幾年來原生態民歌發展的尤為迅速,并且其也受到了更多專業人士的關注。更多人開始站在原生態的角度來感受什么是傳統民歌,各大高等院校在聲樂專業中也加入了這些內容。陜北民歌作為原生態民歌的代表之一最受老百姓的喜愛,因此其也成為了眾多關注對象中的重點。我們拿信天游來舉個例子,信天游的平腔與低腔結合得非常好,并且將假音與泛音完美的融進其中,歌者通過會心的演繹來表達出非常耐人尋味的心境,這樣的旋律讓人久久難以忘懷。除此之外,信天游的歌詞也不乏口語以及家鄉方言,不僅讓聽眾仿佛身臨其境,也能讓人從中感受到自然的魅力。信天游在每個地區都有著獨特的味道,這也正是因為各地特殊的風土人情。信天游的風格非常相似于晉民歌,因此也被叫做“山曲”。信天游并不是陜北民歌中最讓人熟知的,人們最熟悉的一種類型還是陜北秧歌。秧歌是一種特點十分明顯并且地方風情十分濃厚的曲種,其伴奏樂器通常為嗩吶以及鑼鼓等,并且其曲風十分的歡快。事實上,陜北秧歌具有的種類也十分多,跟秧歌有關的活動在陜北地區也是開展的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陜北秧歌的熱度已經大不如前,就如同各種戲劇形式一樣秧歌的種類正在不斷減少。
陜北民歌的形式以及內容通常是和該時代的各種文化與現實情況相關聯的,因此我們通過一個時代的民歌幾乎就可以看出在那個時代的陜北人民是怎樣的。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很多陜北民歌都在不同程度的反映當時陜北人民的抗日心、愛國心,民歌的內容也基本都離不開共產黨以及革命。其中,《東方紅》、《十繡金匾》以及《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曲子了,即便在幾十年后的今天它們仍然被我們口口相傳。不僅如此,諸如此類民歌也被編寫進了中小學生以及高等院校的音樂教材中,這些曲子中含有的藝術成分非常值得青少年的分析與學習。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央歌舞團將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陜北民歌重新的演繹了一遍。非常多音樂人也加入其中,演唱了像《蘭花花》《趕牲靈》這樣的優秀作品。即便是在文化大革命這樣一個對文化最不友好的黑暗時期,經過文藝工作者之手的陜北民歌也因為其非常多的優秀特點被傳唱下來,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中仍然有非常多陜北民歌的影子。但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重視,陜北方言是陜北民歌中非常有特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很多歌者都忽略了這一方面,這讓陜北民歌的地方特色以及感染力都大打折扣。但時至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注重民族聲樂的自然、原生態的演唱,陜北民歌也得到了越來越好的表現。
三、結語
聲樂教學和其他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在我國現階段的聲樂教學中還是存在著很多問題,例如一味的要求學生演唱技術卻忽視民族音樂作品的特色和內涵;在演唱陜北民歌時對方言的運用不到位等,導致我國民族聲樂教育的發展舉步維艱。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當注重對民族音樂的風格、特色、語言的運用,切忌用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約束。在演唱時要注重自然、原生態的演唱方式,加強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董華.傳統音樂元素在當代聲樂教學中的繼承與發展——以陜北民歌的演唱與教學為例[J].中國音樂,2008,02:254-256+266.
[2]吳靜.回到原點——重提口傳心授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中國音樂,2016,03:196-201.
[3]李俠.談地方語言在民族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7,02: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