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晨
摘 要:寧夏作為我國中阿合作項目區域,有豐富的西部自然資源和濃厚的人文資源,這可以作為區域地理課程開發的優勢。結合寧夏中寧的枸杞產業地理文化、硒砂瓜產業地理文化、西吉的馬鈴薯產業地理文化、中衛的沙坡頭旅游地理文化等區域地理特色,通過讓學生學習本土地理,用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人文歷史背景解釋區域地理現象,從而更容易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提高。
關鍵詞:機遇;挑戰;引導者;本土特色;因地制宜;實踐能力
一、寧夏新課程改革概況
近年來,寧夏基礎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理念、實踐、效果等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寧夏基礎教育的特點。但是地理課堂教學在課程建設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寧夏地理教學不僅應當傳授專業知識,還應當重視學生的主體體驗,利用寧夏西部內陸環境獨特條件和“中阿合作項目”建設形成的人文氛圍,讓學生認識自然,體驗社會人文生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
二、寧夏新課程改革的優勢
寧夏作為中國中阿合作項目區域,有豐富的西部自然資源,和濃厚的人文資源,這些都可以作為我們區域地理課程開發的優勢。比如中寧的枸杞類產業地理文化、硒砂瓜產業地理文化、西吉的馬鈴薯產業地理文化、隆德的書法、中衛的沙坡頭旅游地理文化等。結合這些文化和地理區域特征,通過讓學生學習本土地理,用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人文歷史背景解釋區域地理現象,從而更容易培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
提高。
三、調查與問題反饋
針對寧夏新課程改革下的地理教學,我校調研小組成員對寧夏多所中學的地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問卷。問卷中涉及“新課改后地理教學有何變化?”“地理是副科嗎?”“你喜歡什么樣的地理老師?”“現在的地理教學方式還是以傳統的方式為主嗎?”“現在的地理教學是側重于應試嗎?哪種地理教學方法最有效?”“你最喜歡地理老師的哪種教學方式?你平時都是怎么學習地理的?”“你覺得地理課堂最吸引你們的地方在哪里?”等一些問題。
從以上問題的回答中,我們深刻認識到,新課改已經深深融入了教師的教學過程中。當然由于種種現實的原因在新課改實施的過程中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因為教學條件的限制、地理老師沒有過多的精力經常帶領學生進行野外考察、氣象觀測實驗、地理環境整治小課題研究等,教師在上好每一堂課的同時還得撰寫教案、制作課件、設計實驗、批改大量的作業、照顧家庭等,由于教師精力的不足使學生失去了很多發展自己的機會。
四、新課改后的地理課堂對我們的啟示
在新課改理念下,針對調查對象反映出的問題,建議學校地理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改進:
1.根據學校自身實際,建立地理學科選課指導制度,要涉及多種地理領域的讀本,比如地質、氣象、天文、海洋、人文等一些簡單的、符合中學生能力范圍的簡易讀本,從而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地理選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從不同角度關注地理、認知地理,避免學生盲目地選課。
2.積極營造開放合作的地理教研文化。組織地理學科骨干教師結合本土地域特色、民俗風情、特色自然景觀、特殊社會人文環境等,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與研究。此外學校還應將課題開展與地理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并抓住中高考方案和新課程標準指導教學,重視地理學科必修模塊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3.在具有濃厚地域風情的寧夏,各中學要確立地理教師個性化發展方向,以及彰顯專業特色。這需要地理教師學習本土地理知識,注重身邊的地理現象,還得多關注外面發生的地理變化,結合現代信息手段,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學科的趣味性。就如同相聲表演者要掌握“說、學、逗、唱”一般。
4.廣泛地開展地理實踐活動課程,學校要通過帶出去的方
式,讓學生切身體驗大自然與社會人文環境,從而避免形式主義。
5.建立發展性評價制度。對地理學科的評價要通過學生的過程反映、考試成績以及地理綜合實踐探究三個方面進行。過程評價可以提高學生對常態化發展的重視程度;地理綜合實踐探究(如對地理現象的觀測、實驗、考察等),可以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教師要全面、全程了解學生學習的態度、習慣、方法及解決問題的思路等。當然,評價時還得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全面性。
五、展望與發展
地理教師要搶抓新課改契機,用新課程理念提出建設學校文化的新思路,對學校的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地方特色地理文化、環境文化進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式的推進。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逐步成熟,特別是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引入,地理教學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設,切實加大信息技術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推進學校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實驗。真正讓寧夏教育事業逐步走向全面現代化、信息化、標準化與個性化,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事業的受益者。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