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延文
摘 要:在教育教學改革不斷進行下,初中歷史的教學模式已經成為許多教育專家關注的重點。反思教學是老師教學結束后對教學過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找出他們能夠提高的地方。老師應該加強反思來提高教學質量。以下通過對初中歷史教學的反思模式進行詳細分析,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問題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越來越強調老師進行反思教學。所謂反思教學是教學主體(老師)的行動研究,老師要不斷探索和解決自己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一個學者型教師。因此,老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學會反思,養成反思的習慣,這是很有必要的。
一、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過于形式化,忽略內容學習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初中歷史教學也在逐步進行改革,積極開展了學習反思研究。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許多學校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查詢學習活動,但基本上只涉及表面,沒有真正達到預期的效果。老師要求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學習目標,雖然討論會在相關條件下進行,但活動是老師預先設計和安排的,老師仍然是主體,其本質仍然沒有改變,這不符合“以學生為中心”的概念。
2.教學設置簡單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出現了活動教學內容設置簡單的情況。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1)老師的教學設置不合理。由于歷史教學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老師就會盲目教授知識,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許多老師直接取消課前調查的活動,導致初中歷史課仍在繼續按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2)教學內容太簡單。要進行基于反思性的學習活動,就必須設計好反思內容。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準確把握問題的深度,往往將一些簡單的歷史概念作為研究課題,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大大降低了教學的效率。
二、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方法
1.反思教學主要是要求老師課后備課,根據課后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課程計劃,明確方向和措施,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每一章教學結束后,老師都要反思教學中的問題,并找到解決方案,改革教學方法。通過反思教學,促進教師的教學分析,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有利于捕捉教學的“靈感”,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積極解決問題并形成更好的教學模式。因此,每一課都是老師反思教學的主要“資源”,這就需要教師停下來分析自己的“資源”,想想自己的成功和失敗。如果老師不能重視這種“資源”,那么老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將很難提高。因為老師只有進行一定的反思,這樣反思教學才有可能實現。特別是好的教學“資源”,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在這一點上,老師不能只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上,而是抓住這個機會建立一個培養反思意識的平臺。
2.掌握教學策略的反思,是抓住如何與實際反思聯系的理論,抓住教學方法的應用,讓其更好地適應教學改革的反思
如歷史教學,可以反思這些方面:積累知識,培養學生正確價值導向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愛國情感教學策略,從歷史的角度提高學生分析能力的實際教學策略,讓學生發揮教學策略的主要作用,從而達到學習知識的目的。許多老師在歷史教學中強調,需要背誦一些教學內容,但沒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所以就要采用歷史與現實結合的教學策略,從歷史材料的角度得到靈感,分析問題。具體做法可以是:(1)選擇歷史資料;(2)把現實中相關題材引入教學;(3)采取歷史和現實對比的方法;(4)從比較中獲得理解。例如,在初三歷史“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來看,中國應該把經濟發展戰略從第三次科學革命調整到最有力的因素,如加強宏觀調控;從“工人參與”和社會福利政策實施股權合作制度上,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從學生的收獲看,有助于學生了解知識,將現實與歷史史實相結合,以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解決當前學習問題的能力。
3.新課程改革強調教育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這要求老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觀察學生的學習過程,審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么,提高他們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這種反思,讓老師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例如,在講解《改革開放的起步》一課時,可以要求學生找出和分析“農村改革”的原因,這時,師生一問一答,課堂氣氛表面上很熱烈,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這是因為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發揮教育機智,而是僵化地照搬教案,忽視了學生的主動發展。課堂上的問答也只是限于幾個學生,對學生主體參與的教學理念理解得不透徹。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情景表演,有的學生朗誦,有的學生表演動作,有的學生擺設小道具,有的學生參與評價等等,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樣學生既重溫了歷史,又體驗了歷史學習的快樂。
總之,反思教學符合當前新課程的需要。老師通過反思教學,可以促進教學活動更加合理,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宋玉新.初中歷史的反思性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123.
[2]劉海龍.初中歷史反思性教學模式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24):268.
編輯 高 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