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婭
【內容摘要】每一個課堂都是圍繞一個主題開展的,這個主題決定課堂的教學內容,對教師的教學起直到作用,思想品德教學也是如此。主題式教學法要去教師轉變傳統教學方法,從各個方面選擇合適的教學主題,促進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研究如何了用“主題式教學法”選擇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的主題,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 思想品德 主題
“主題式教學法”是指教學者依據生活邏輯,精心選擇一個人物、事件、話題為中心,將該中心情境預設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主題”,通過主題情境預設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并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現象與本質的統一中進行探究。以立德樹人為取向,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認同、科學的理性精神、強烈的法制意識和較強的公共參與的意識和能力。
筆者對思想品德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92%的被調查者反映聽過“主題式教學法”的課;有48%的教師大力支持該教學法,52%的教師認可該教學法;有24%的教師對此教學法“很感興趣”,76%的教師“感興趣”;有36%的教師一直嘗試和摸索著該教學法,56%的教師在公開課和評優課時對此教學法有所嘗試。在2010年,筆者參加張家港市生態展示課時也嘗試運用該方法,在運用的時候,尋找了很多途徑,找了很多方法,在具體操作的時候還是會遇到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在科學性和完善性方面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總結的內容,因此,筆者想通過結合這些年聽到的各級各類以“主題式教學法”組織的課堂案例,總結分析該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的具體操作的研究,使該方法在課堂中運用得到不斷完善,希望能給其他老師借鑒,希望能促進“主題式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堂中運用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具可操作性。現就在運用“主題式教學法”時如何選擇合適的“主題”進行探索和研究。
一、從書本教材中選取主題
教材是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可以說是一個課程的核心材料,教材是最基礎的課程資源,是為教師的教學服務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但新的課程標準已打破課程資源的局限,重新而又合理地構建了課程資源的結構和功能,教材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材了,我們不應該把教材看作是教學的金科玉律,而是應該在充分尊重、理解和使用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的激活教材、開發教材,和過去以教材為中心,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資源而忽視學生相反,我們更應該本著立足于學生,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靈活的處理,促進課堂動態的生成。
【案例1】蘇州高新區第一中學的黃娟老師在上初二年級《行為與后果的關系》這一課時,就很巧妙的運用了書本上“海因茨偷藥”的案例。
環節一:海因茨的故事表演篇
通過這個環節的設置,圍繞該例,學生可以結合書本內容詳細分析作為和不作為的含義和實質等知識點。
環節二:海因茨的故事辯論篇
請大家展開一個辯論。正方:堅持偷藥,反方:堅持不偷藥。
環節三:海因茨的故事續寫篇
在這個環節中,讓同學們明白社會很復雜,人間有百態,但要堅信世間有真情,人間有大愛,我們都要懷有一份真心。
環節四:海因茨的故事實踐篇
該環節設置學生實踐:努力為蘇州文明城市的建設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并設想這件事可能帶來哪些后果。學生通過前面對海因茨故事的辯證分析,用“行為與后果的關系”來探索實踐,指導實踐。
這樣,通過“主題式教學法”,讓學生從第一環節的“知”、第二環節的“情”、第三環節的“意”轉變為第四環節的“行”。
二、從現代媒體中選取主題
荀子說:“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議部分指出: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收集網上資源,包括文字資源、多媒體資源、教學課件等。運用“主題式教學法”時,將現代媒體技術引進教學中去,加大課堂所需的信息量,同時在課堂內容中增加新鮮血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案例2】2014年11月在蘇州市振華中學,昆山市教研室的殷久華老師就用馬云的故事“一例到底”講述了九年級第10課第二框的《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本課的知識點包括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按勞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分配方式所存在的經濟形態,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等。
在這個課例中,殷老師所舉的案例始終圍繞人物馬云,圍繞這樣的“主題”必須從網絡等媒體上尋求有助于本課內容的案例或者視頻。
三、從學生生活中選取主題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課應該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通過學生自主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提升生活經驗,促進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們的教育對學生的興趣、能力關注度不夠。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個性,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從學生的興趣、能力著眼開發出來的課程資源,是學生自己的課程資源,也是最適合他們的。
【案例3】蘇教版九年級第二課是《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本課的知識點包括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含義,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原因和做法以及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認同感、民族文化認同感都是一種意識,要向將這些意識形態的內容講給初中學生聽,單方面的講述,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要想既要貼近學生生活學習生活,又要采用“主題式教學法”,筆者當初也被為難上了。恰逢當時筆者參加蘇州市社團展演活動,就將當時觀看社團時候的拍的照片和過程作為上本課的“主題”,以社團活動為主題來貫穿整節課。
四、根據課文內容原創主題。
在教師運用“主題式教學法”的時候,在我們身邊不一定存有合適的“主題”來貫穿教學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根據課本的具體內容通過原創的方式編制案例來滿足課堂,創設“主題”。教師在創設“主題”時要把握案例的目的性、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具有明確的針對性,這個課堂教學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在編制創設的時候要做到心中有數,要與課程標準相適應。
【案例4】筆者在2013年5月參加的一次張家港市政治教師評優課比賽,課題為《依法享有生命健康權》。本課內容包括兩大部分的內容:學校對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的保護、社會對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權的保護、法律對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權的保護。筆者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而我們學習的主體便是被保護的人,因此這節課要用“一例到底”的教學法,連貫整節課的也就是學生本人。為此,我設計了幾個以學生“小明”為主角的情境,將學校、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涵蓋在設置的情境中。
小明的三個故事所發生的都是根據書本內容編制的。故事一中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均在故事中編制,故事二中就是設置的與社會保護有關的情節,故事三種編制了法律保護的內容。當學生回望這三個故事的時候,本課的重要知識點學校保護、社會保護、法律保護也就有有系統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而學生也能夠通過聯想小明“一例”,理解運用本課知識內容。
“主題式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運用是非常靈活的,沒有固定的模式。要想運用該教學法,需要根據課文內容,需要教師挖掘各方面資源,需要調動學生積極性,根據實際需要采取相應的途徑進行教學。同時“主題式教學法”不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萬能鑰匙”,只是許多教學法中的一種,我們不能刻意每節課都去運用該教學法,因為不是每節課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很好的“主題”。我們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尋找不足和彌補之處,做到揚長避短,讓“主題式教學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巖. 淺談政治課教學中自編案例的運用[J]. 教育戰線,2012(21).
[2] 吳倫敦、葛吉雪. 中小學教師主題式培訓方法:選擇與實施[J]. 教師教育論壇,2016(07).
[3] 曾凡建. 對中師政治課主題式教學的認識與設計的思考[J].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11).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第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