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壽春
【內容摘要】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想象力是創新能力的翅膀。正如馬克思所說:“想象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貢獻。”因此,我認為政治課教學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應從以下方面入手: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想象力;運用發散思維培養想象力;回歸社會生活豐富想象力。
【關鍵詞】政治課教學 學生 想象力
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教育的最終目標,而想象力是創新能力的翅膀。正如愛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人類的一切發明創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發明。那么,想象力既然如此重要,作為政治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想象力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強調:“本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努力創設與教學內容有著內在聯系的、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化情境,通過情境展現學生關注的問題,把學生引入問題情境,展開想象的翅膀,再運用教材的觀點,幫助學生解決困惑,縮短教材和學生的距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深化,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正如杜威所說:“學校必須呈現現在的生活一一即對于學生來說是真實而生氣勃勃的生活。”比如學習《新時代的勞動者》時,我以“潁上工業園區一企業的招聘啟事”設置情境,讓學生圍繞情境中的四個崗位“企劃部經理1人,技術工程師4人,銷售人員8人,搬運工和保潔員各12人”進行思考:假如是你去應聘,你準備應聘什么職位?請說明理由。并讓學生展開想象,暢所欲言,在相互的交流中他們覺得要順利就業,就必須樹立競爭就業觀、平等就業觀、多種方式就業觀,提高自身的學科素質和技能。所以,課堂情境取材要源于生活,展現生活中學生的問題,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討論時才會打開思維的大門,展開豐富的想象,切實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不但有助于生活中問題的解決,達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也能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運用發散思維,培養想象力
思維是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必備的重要素養。發散思維是對某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去觀察、思考、想象,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方案或者假說的一種思維方式,具有開放性、廣闊性和多角度性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問題進行發散思維,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規的思維模式提出新的觀點,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優勢,又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學習《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時,制作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課件,讓學生理解中國經過13年地艱辛談判,始終堅持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最終達到一個“多贏”的結局。并設置以下問題:(1)我國為何要加入世貿組織?(2)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3)怎樣理解這個“多贏”的協議?(4)試依據上述材料,說明這個協議是怎樣體現我國的對外政策的?這組材料比較接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學生對之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存在進一步全方位理解與把握的內在需要,因此,能夠促進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形成持續性的學習動力,切實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創新的廣度、深度是很有幫助的。
三、回歸社會生活,豐富想象力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強調:“本課程要引領學生在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經濟、政治、文化各個生活領域應用知識的價值和理性思考的意義;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表現,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民主氣息的教育過程中,提高自主學習和發展的能力。”這就告訴我們立足現實生活是對學生踐行教育的前提,教育要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只有走進社會生活,才能豐富我們的想象力。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引領學生利用各種機會走進社會、體驗社會、感悟社會;引領學生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積累表象,讓學生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比如學習《圍繞主題 抓住主線》課前,我組織學生對潁城的環境進行了社會調查,講課時又設計一個“潁城環保新點子”活動。在活動中,同學們積極發言:有的提出“生活垃圾要分類處理,多放一些垃圾箱,嚴重污染物的要集中收放處理”;有的提出“護城河水臭氣熏人、漂流物多,應將污水與流動水隔離;修建污水處理廠,把污水集中起來處理、凈化,使人們看到碧水藍天”。可見,回歸生活,使學生在廣闊的學習空間里接受各類知識信息,既能強化其課堂知識,升華其思想,又增強其觀察力,讓其在廣闊的思維空間之中,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閱歷,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的想象力。
總之,在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這不僅是對想象力的重視,更是對學生政治綜合知識、能力的重視。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夠更快速地學好政治知識、提升學科核心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
[2] 崔景紅. 高中政治教學情境的創設[J]. 吉林教育,2016(6).
(作者單位:安徽省潁上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