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洪亮 錢思彤 陸詩語
摘 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既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而在實際的大學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對科技創新的激勵機制不健全,物質保障條件不到位,尤其是社會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價值認識的偏差等一系列因素都相互交織地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的展開。基于此,通過具體案例分析,得出一套適應當前局面、符合大學生現狀的可行性較高的大學生創新活動能力培養方案。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18-0126-02
一、課題研究的意義及理論依據
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在于,使學生具備初步的科技創新能力,奠定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本課題的研究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儲備科技后備人才,從而形成必要的社會競爭力打好基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利于學生創造潛力的形成,促使學生實現從個體向社會化的轉變。學校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途徑在于,通過學科教學來體現創新能力。學校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結合學科實際,通過營造教學氣氛、加強實操教學、開展探究學習方式等途徑,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創新的事業必須要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人才來干,人才是創新的關鍵要素。習近平指出:“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要想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鍛煉、培養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團結、凝聚人才。”《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突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導向,建立高校學科專業、類型、層次和區域布局動態調整機制。統籌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開發規劃,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加快培育重點行業、重要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注重人才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探索建立以創新創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1]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教育層面上的資源問題和學生主觀上的認識問題,這兩大層面的問題深刻體現了影響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深入開展的根本因素。因此,為了提高現階段大學生創新活動意識,遼寧師范大學以研究出一套適應當前局面的、可行性較高的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培養方案為目標,組建專門的研究實踐團隊帶動以及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逐步提升創新實踐的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內容與研究方法
大學生對創新活動的主觀認識上存在偏差、高校針對這一活動缺乏統一的規劃,使得創新活動未能達到普遍參與的狀態。針對教育管理層面的問題和學生主觀認知存在偏差這些現狀,課題的著力點在于研究出以一套適應當前局面的、符合大學生現狀的可行性較高的大學生創新活動能力培養方案,突出強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創新性地成立創新創業實踐中心(以下簡稱為“中心”)。它組建專門的研究團隊引導更多的大學生參與到創新實踐中來,開發大學生創新潛能,逐步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積極響應“萬眾創新”的號召,為共建共享“中國夢”做出積極貢獻。
采用文獻資料法對課題內容做初步的了解,采用問卷法、調查法收集前期所需數據,采用實驗法、統計法、分析法對成果進行評估、分析與總結。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與過程
(一)課題研究步驟
1.課題研究準備階段。第一,前期查閱相關文獻與資料收集相關資料,劃定課題范圍并對文獻中的內容、模式、現狀以及相關的數據進行初步的討論、研究與匯總,制訂初步計劃。第二,對大學生關于創新活動認識設計調查問卷并對問卷反饋的數據進行匯總、分析了解現今大學生對創新活動認識的現狀。第三,基于數據與往年開始創新活動的實況進行討論商定基本“帶幫機制”等方案。
2.課題研究實施階段。以“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載體進行方案的實施。
3.課題研究總結階段。根據活動成果對方案進行討論評估并根據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與后期的修正。
(二)課題研究的過程
課題研究前期實行分工制,小組成員一部分收集現今創新實踐研究的相關文獻的相關資料,對資料進行分類與整理,另一部分組員收集往年創新實踐活動的相關數據并對經驗進行總結。待資料收集完畢,對雙方資料進行匯總,討論并商定設計有針對性的調查問卷,并對收集回來的調查問卷進行數據的統計、研究分析,對大學生現今創新情況有了初步了解。基于對創新能力的現狀,討論過去活動中的問題與確立“帶幫機制”等方案和團隊組建后面向學生可提供實踐平臺和發展空間。方案確立后,以“挑戰杯”“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等系列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作為載體進行方案的實施。中心邀請高年級以及優秀的“挑戰杯”獲獎學生,開展經驗交流會,分享成功經驗,用朋輩智慧解決學生創新難題,吸引廣大學生參與。根據活動開展過程中不斷挖掘一批創業大學生,組建一支導師隊伍、形成一套幫帶機制,整合一批創投資金,構建一個“孵化”平臺,打造一個創業論壇和樹立一批創業典型為目標,不斷對適用于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方案邊實施邊修正。
五、課題研究的成果與存在的問題
理論成果方面,我們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于創新實踐我們形成了實踐創新的“帶幫機制”,基本思路是已經參加過并有一定經驗和能力學生(簡稱“經驗學生”)由教師直接指導,然后由這一部分的經驗學生帶領未參與過或能力相對還要培養的學生在創新實踐中進行初探和相關能力的培養。教師對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各環節的指導和把關是促使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起點高、成果上平均的重要因素。而導師隊伍的日益壯大也為中心的發展實現了穩固的保障經驗學生在帶幫過程中不僅提升了自己的科研創新能力,同時也把積極的氛圍帶動給周圍的同學,實現了學生群體對創新實踐從觀望狀態轉為參與其中的轉變中心,搭建了學生創新實踐平臺,創設了大學生創新“實踐沙龍”,打造了創新交流分享平臺,充分發揮了學生創新集體的實踐效果,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創新實踐。中心在全方位上支持和鼓勵學生們參與創新系列活動,積極舉辦培訓、研討、交流、競賽、論壇等活動,吸引大學生參加,幫助其提高創業能力、培養創業素質。中心一方面在學院內部大力發掘、培育、推薦、宣傳優秀創業大學生典型,營造創業成才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積極加強大學生創業者與外部相關機構的溝通聯系合作,如政府部門、科研院校、工商企業、孵化基地、金融投資等。中心全方位地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及時的相關政策、法律、信息、技術、資金、陣地等方面的服務。除此之外,中心還高效率地反映大學生創業者的意愿和訴求,維護大學生創業者合法權益,加強大學生創業者與各類大學生、青年創業組織的交流與合作。
經過不懈的努力,中心取得了相當豐厚的實踐成果,成果涉及所屬領域:農林、畜牧、食品及相關產業;生物醫藥;化工技術和環境科學;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材料;機械能源;文化創意和服務咨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才[EB/OL].中國青年網,2016-04-17.
[責任編輯 吳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