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倩
在社會需求不斷變化,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形勢下,青少年宮作為校外活動的主陣地,必須擴大服務面、延伸服務對象、豐富服務內容,更新活動形式,更好地發揮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的功能,讓更多的未成年人共享校外教育資源和成果。
拓展〓青少年弱勢群體校外活動近年來,各級校外機構組織開展各類校外活動,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豐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為青少年學習知識、傳播文化、提高素質、增進交流、愉悅身心,做出了努力。但因為布局、場館、設備設施等硬件和意識觀念的限制,校外活動陣地組織開展各類活動的服務對象還有局限性、服務的輻射力還有限,服務的覆蓋面還不夠,未能充分體現公益性原則和面向廣大未成年人的服務宗旨。
青少年在我國人口中占有很大比例,在社會進步、經濟發展與文化變遷的社會轉型時期,一個以流動人口子女、留守兒童為代表的青少年弱勢群體正在形成。如何保障青少年弱勢群體生存與發展的權益,不僅是青少年工作的難點、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和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應成為青少年校外活動陣地政策調整的方向和指針。中辦委[2006]4號文件精神要求:未成年人校外活動場所要堅持面向廣大未成年人,使他們充分享有校外活動場所提供的公共服務。國辦發〔2015〕71號文件中指出:“重點關注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美育教學條件的改善……”浙教基〔2015〕36號文件中要求統籌實施拓展性課程,科學設計校內外活動,營造協調一致的良好育人環境。”
為充分發揮校外機構的育人功能,保障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活動權益,落實上級有關文件精神,我們有必要開展研究與實踐。
一、構建適合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校外活動模式和運行機制
根據現今教育改革要求,面向青少年弱勢群體開展了以藝術課程為主的實踐活動,配合學校開展拓展性課程,為青少年弱勢群體科學設計校外活動。為了扎實有效地推進青少年弱勢群體校外活動,突出活動的優質性、公益性、服務性,我們關注熱點,不斷地創新活動載體和機制,使校外活動向高層次、高水平發展。
1.建立了“兩宮”基地
以鄉鎮少年宮為抓手,開展面向留守兒童的校外活動;以暖心少年宮為抓手,開展面向流動人口子女的校外活動。
2.推出“三種”服務
我們以“流動少年宮”為途徑,創設菜單式、配送式、支持式“三種”服務,多種形式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使流動人口子女和留守兒童在家門口享受到了針對性、趣味性強,健康有益的服務。
3.建立“四項”機制
我們建立整合機制,實現校外活動的有效性;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校外活動的可持續性;建立互動機制,強化校外活動的穩固性;建立優化機制,擴大校外活動的公益性。
這些模式的構建使我們針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校外活動的社會影響力、美譽度不斷增加。活動的認可度和參與度也在不斷擴大,較好地體現了青少年宮的社會職能和社會擔當,實現了課題的社會價值。
二、形成針對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品牌性校外活動
通過實踐,不斷完善,逐步形成能真正為青少年弱勢群體健康成長服務的特色校外活動,從而形成更高廣度的校外發展內涵。
1.新小公民歡樂節
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針對流動人口子女建立了新小公民歡樂節。歡樂節每年一個主題,受到了他們的熱烈歡迎和積極參與。在“我運動,我陽光”歡樂課間操展演活動中,孩子們體會到了健身活動帶來的魅力;在“讓紅領巾運動、飛揚”的建隊節活動中,孩子們在重溫建隊節的同時又在趣味橫生的游戲活動中得到了鍛煉;在“新年心愿卡”制作比賽活動中,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現;在“禁毒教育和平安自護知識”活動中,孩子們學會了如何更好的保護自己;在“我與奧運有個約會”新小公民歡樂運動會的活動中,孩子們競技能力和健身意識得到了提高;在“紅領巾心向黨,歡樂童歌大家唱”的紅歌合唱比賽中讓孩子們盡情抒發了愛國的熱情;在“分享書香”紅領巾圖書屋系列活動,讓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感受到了讀書的快樂。這些活動共有萬余人次流動人口子女參與。
2.“紅舞鞋”公益夏令營活動
2012年始開展的“紅舞鞋”公益夏令營活動,面向外來務工子弟中愛好舞蹈的孩子,進行專業訓練、節目排練、交流參觀、比賽展示,幫助外來務工孩子實現藝術夢想。該活動已連續舉辦5屆,也受到了各大報紙媒體的廣泛好評,浙江衛視新聞報道了3次,《越跳越美麗》欄目組專程前來拍攝,人民日報、浙江日報、中華文明網、騰訊等全國重要媒體都爭相報道了紅舞鞋活動。2013年,“紅舞鞋”藝術團參加全國外來務工子女才藝大賽獲得銀獎。2014年,部分“紅舞鞋”藝術團團員還赴北京參加“舞向未來”全國第七屆校園舞蹈展演,在政協禮堂受到舞蹈家戴愛蓮等接見;表演的舞蹈獲得特等獎。“紅舞鞋”公益夏令營活動在全國形成了一定影響力。
3.“陽光伙伴”快樂行
在鎮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關心支持下,我宮從2012年始在四明山區腹地大嵐鎮組織開展了“陽光伙伴”快樂行活動。開展藝術援教活動,設立舞蹈、書法、葫蘆絲、美術、二胡、茶藝培訓,我們選派優秀專業教師輔導。之后,我們又增設了葫蘆絲、阮等,不斷豐富活動項目。至今,每年24次開展藝術援教,使山區留守兒童近距離接觸藝術,提高藝術技能和涵養。我們又針對他們較為缺乏的交流和展示方面,我們創設條件和機會,提供豐富的藝術展示活動。每年六一前夕,組織主辦“大嵐鎮校園文化藝術節、慶六一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等。2015年,專業指導老師悉心輔導的節目《茶香飄大嵐》,參加6·5環保日活動,在余姚廣場演出得到好評。2016年,器樂節目《采蘑菇的小姑娘》在全市中小學器樂大賽中獲得三等獎。這些展示活動使山里的留守兒童也有了走出大山,展示自我、展示自信的機會和更多融合的平臺。
三、實踐活動成效
1.開展藝術展示活動,培養學生自信樂群的良好心理品質
青少年弱勢群體因為家庭和所處地理環境原因,多數有孤僻、不合群、自卑等性格問題。為他們提供適合和針對性強的藝術展示活動,在與人共同完成或配合完成中,慢慢融合他人的生活和學習,變得更合群。在表演和展示中,獲得別人的肯定和贊賞,從而更自信和滿足。如來自貴州的好女孩小萍,原來比較膽怯、自卑、沉默、缺乏自信,她參加了“紅舞鞋藝術團”排演原創配樂詩表演《河姆渡麋鹿》,在2013年8月21日赴廣東省中山市參加全國首屆外來務工子弟才藝邀請賽決賽上,小萍代表藝術團在演出后即興拉票,這時的小萍像變了個人似的,她樸實而又自信感人的拉票詞,讓大眾評審團的評委們都舉牌力挺。
2.開展藝術援教活動,提高學生的藝術技能和素養
因為家庭條件較差或父母不在身邊、他們就讀的學校缺乏有一定藝術專長的老師等原因,青少年弱勢群體學習較為規范和系統的藝術技能的機會是很少的。我們的藝術援教活動選派專業技能突出、責任心強的老師定期進行輔導,極大地促進了他們藝術興趣的培養和藝術技能的發展,從而使他們的藝術鑒賞能力等藝術素養得到了提高。如大嵐少年宮的藝術援教活動,我們重點進行民族樂器的輔導,先后開設笛子、琵琶、葫蘆絲、古箏、阮等培訓班,挑選學生組隊小樂隊,反復進行訓練,使重沒拿過樂器的山區孩子掌握一定技能,多次在文藝演出中表演。2016年,在強手如林的余姚市中小學器樂比賽中獲得了三等獎。這是只有一百來個學生的山區學校第一次獲獎。
3.開展科技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創新思維是青少年弱勢群體的“短板”,他們缺乏老師、缺乏材料、也缺乏相關的活動項目。我們在校外活動中著重突出“創新”元素培養,通過定期和不定期組織紙飛機、DI創新思維、車船空模、樂高等一系列創意項目課程的體驗,培養了他們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讓他們開拓了視野和眼界,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我們還積極引進并搭建各類賽事平臺,讓他們中喜愛科技創新的學生投師有門。我們在邊遠鄉鎮學校組建了DI創新思維社團,選拔了部分愛好科技的流動人口子女和留守兒童參加。對社團活動進行精心輔導,派遣老師、投入資金,幫助他們提高水平。2016年5月,在DI寧波市青少年創新思維《校間挑戰》賽中余余姚牟山中學、余姚泗門鎮小、余姚泗門塘后小學的選手在各組別中獲獎,有效地培養了這些學校里的流動人口子女和留守兒童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
探索的路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和欣喜。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只能作為我們今后繼續課題實驗的基礎。我們將以此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青少年弱勢群體的快樂健康成長服務。
參考文獻:
[1]呂為華.青少年弱勢群體現狀與中國青少年政策的調整[J].中國青年研究,2004,(01):16.
[2]陳東亮.促進弱勢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支持研究——以公益活動為例[J].吉林農業大學,2013,(06):1.
[3]陳白樺.淺談宋慶齡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公平觀[C].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12.9.
[4]聶晶.素質教育·藝術教育·青少年宮教育之淺析[M].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11.
[5]張昱瑾.少年宮教育課程建設指導手冊[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2.
本文系2016年度浙江省教育規劃課題,課題編號:2016SC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