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陳美花+付滿
面向北部灣經濟區及東盟食品產業發展需求,秉承“政校行企四方聯動、學產研用立體推進”的建設理念,協調推進食品產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育人平臺的組織架構、管理運行制度、育人模式、師資隊伍、實踐條件“五位一體”建設,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食品產業發展持續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
食品產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育人平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要推行政、校、行、企合作,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聯合培養新機制。當前,聯合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科研院所、企業,整合教育和產業資源,構建協同育人平臺,已成為高校急需解決的課題,也是其能否適應地方需要,能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關鍵所在。協同育人平臺是一種實體性或非實體性的育人載體,旨在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核心要素方面進行實質性合作,突出人才協同培養特征。欽州學院面向北部灣經濟區及東盟食品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構建食品產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育人平臺,協調推進平臺的組織架構、管理運行制度、育人模式、師資隊伍、實踐條件“五位一體”建設,為北部灣經濟區的食品產業發展持續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儲備。
一、平臺組織架構建設
為充分調動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發揮各參與單位的綜合效應,構建企業化的組織架構,成立協同體各方參與的平臺管理委員會,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管理委員會會議,負責指導平臺的健康運行與發展。平臺實行“平臺主任”負責制,平臺主任負責平臺的日常運行與管理。下設綜合協調部、理論教學部、生產實踐部、創新研發部和應用創業部五個部門,立體化推進食品產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協同培養。
綜合協調部主要由學院教學管理人員組成,負責組織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在征求各方意見基礎上,擬定符合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方式的人才培養方案,并組織實施,負責各部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等。
理論教學部主要由學院專任教師組成,也可聘用企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理論教學部主要承擔校內理論和實驗教學工作,并可針對協同體企業的具體要求,分方向分模塊組織教學,以滿足不同企業的人才需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取方向或模塊學習。
生產實踐部主要由企業技術人員組成,學院專任教師可以頂崗鍛煉的方式參與。生產實踐部主要承擔學生的校外實踐教學,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在生產一線鍛煉學生的生產實踐能力。生產實踐部按照企業生產品種的不同劃分為若干個項目組,一個企業或一類產品為一個項目組。目前設有食品檢驗組、質量管理組、水產生產組、果蔬生產組、飲料生產組5個項目組。學生根據自己選取的方向或模塊,進入相應項目組生產實踐。
創新研發部由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組成,主要承擔學生的創新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指導,在理論教學、生產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產品研發的創新能力。與生產實踐部對應也分為相應的項目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模塊方向進入相應項目組進行產品研發。
應用創業部由協同體各方人員組成,主要針對學生的創業需求而進行指導和支持。學校和參與的相關政府部門在政策、資金上為創業學生爭取政府支持,并提供創業指導教育。創業學生還可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企業合作進行聯合創業。
二、管理制度建設
為保證平臺的健康運行與發展,保障平臺運行的軟硬件條件,平臺在管理委員會的指導下,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保障了平臺的健康運行,取得良好的效果。平臺管理制度體系包括指導性意見、工作職責、軟硬件保障制度和管理運行制度四類。
指導性意見是學校和管理委員會會議制定的關于平臺建立、運行和推進人才協同培養改革的指導性意見。包括《關于實施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的意見》《關于成立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平臺的意見》《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人才培養方案》等。
工作職責制度是規范平臺組織架構的各部門的工作職責、部門成員的工作職責方面的制度,包括管理委員會、平臺主任、各部門及成員的工作職責等。
管理運行制度是規范平臺日常工作程序、運行管理方面的相關制度。如《關于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平臺的管理辦法》以及理論教學部、生產實踐部等部門的工作規范等。
保障性制度是關于平臺師資隊伍、管理隊伍、硬件條件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如《關于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和教學管理隊伍建設,促進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的意見》《關于食品工程學院專任教師企業頂崗鍛煉的實施方案》《關于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協同培養平臺各協同單位間人員互兼互聘、資源共享的實施方案》等。
三、師資隊伍建設
通過制定制度,要求專任教師進入企業尤其是協作企業進行頂崗鍛煉,頂崗內容包括生產實踐、技術研發等,提升專任教師的雙師素質。通過高層次人才招聘,面向社會招聘一批高學歷、高職稱、高技能的人才,充實師資隊伍,優化結構,提升質量。通過互兼互聘制度,專任教師受聘企業的兼職工程師或技術顧問,企業技術骨干受聘學校的兼職教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制定、實訓室建設、教學模式改革等,實現人才培養的雙主體和雙陣地。
組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模式改革、實訓條件建設、科技服務等項目團隊,根據成員的專長與興趣,將每個成員分到各個項目團隊中,每個項目團隊均是專兼結合。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既推動了平臺建設、又推動了學科專業建設,達到人才的協同培養。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項目團隊由平臺主任、企業負責人、專業帶頭人及部分教學骨干、技術骨干組成,根據平臺實施效果評價,以立項形式進一步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課程模式改革項目團隊根據模塊方向分為食品檢驗、質量管理、水產加工、果蔬加工、飲料加工等子項目團隊,分別由相關課程教師、企業技術員組成,以微課、課程教學資源庫等形式立項,進行課程內容、資源和教學模式的改革,使之適合協同人才培養。
實訓條件建設項目團隊也按照模塊方向分為各子項目團隊,由校企各方人員組成。參照企業車間設置,進一步完善校內實訓室,營造實訓室的職業氛圍,開發新的實訓項目,提高設備利用率。
科技服務項目團隊由校企各方人員組成,選取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立項科研課題,解決生產中的問題或開發新產品。團隊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協作企業轉化、推廣,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將其開發成實訓教學項目,達到寓研于教的目的。
四、實踐條件建設
平臺按照“合作共建、各有側重、資源共享”的原則進行硬件建設。目前建有水產加工、果蔬加工、飲料加工、水產品加工、食品分析與檢測等5個校內實訓室,與欽州市食品藥品檢驗所合作共建1處深度融合的校內實踐基地,與企業共建校外生產性實踐基地20余處,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的需要,促進食品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
校內實訓室按照“源于企業,高于企業”的建設思路,在實訓室布局、企業文化氛圍營造、實訓項目設計、實訓室管理方面均按照企業車間的形式進行建設,企業兼職教師參與建設方案的撰寫、討論、論證,使學生在鍛煉基本實踐技能的同時模擬企業生產的場景,為今后進入企業實習、就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欽州市食品應急檢測實驗室是欽州市食品藥品監督局與欽州學院共建的校內實踐基地。該基地既能滿足學生實踐教學、科研合作的需要,又能滿足當地食品安全檢驗的需要。目前,該基地開出的實訓項目均來自檢測機構的實際工作,包括樣品采集、數據處理、食品理化及微生物項目的檢驗等。
平臺在協作企業均建有緊密融合型的校外實習基地,均由校企雙方人員參與建設,實習期間通過換崗使學生完成整條生產線的生產實踐。
五、育人模式改革實踐
平臺堅持育人“雙主體、雙陣地”的原則,尊重企業在平臺中的主人翁地位,通過組織架構和相關制度,確保平臺的管理、運行、育人均由校企雙方人員參與,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協同育人。企業方面協同育人體現在:企業人員參與平臺管理與運行,企業兼職教師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設置及教學大綱制定、校內實訓室及實訓基地建設等學科專業建設,承擔專業導論、生產實踐、產品研發、畢業論文指導等教學任務,企業參與學生就業指導、創業指導以及與學生聯合創業。
經過幾年的平臺建設和實踐,形成了“學產研用層層遞進,人設場技面面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產研用層層遞進”是指人才培養的方式和目標,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分為理論學習、生產實踐、創新研發、應用創業四個階段層層推進,逐步培養學生的知識理論素養、生產實踐技能、創新研發能力和應用創業潛能。要達到這個培養目標,企業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人設場技面面融合”是指人才培養的方法和手段,校企雙方在人員、設備、場所、技術等方面全面融合,雙方人員互兼互聘、雙方設備、場所資源共享,雙方合作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并體現在教學內容、實踐項目中,實現在人才培養的全方位、全過程的校企融合。
六、協同育人的經驗總結
校企合作的深入推進的關鍵是互惠互利,學校要在技術研發、員工培訓、人才輸送方面給予企業支持,校企合作才能長久深入。在此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平臺要有合理的組織架構和制度規范,確保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主體權,尊重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在遵循教學規律和滿足社會需求的原則下雙方協商,才能制定出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雙方共同實施,確保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叢惠媛.校企協同創新視角下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赤峰學院學報,2014,(8):265-267.
[2]鄧前軍,陳東初,袁毅樺.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行業協同育人平臺的研究和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6,(02):131-133.
[3]蔡志奇.協同育人平臺的背景、內涵及管理要素研究——基于應用型本科教育視閾[J].現代教育科學,2016,(04):46-50.
[4]盧秀容,陳偉.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的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6,(18):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