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是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需要。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技巧,傳授給學生思維的辦法,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思維,從而提高高中歷史成績。
歷史思維習慣思維能力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特征、規律、起因及發展的理解,與歷史教學的思維能力有著緊密關系。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最為重要。高中歷史教學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根據我的經驗和體會,我認識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辦法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啟發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課本,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是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具體方法是出示閱讀提綱、找閱讀內容的重點句、詞,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內容,用自己的話說,首先要引導學生弄清文中的內容講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組織語言表達,當然,老師要多給學生說話的機會,如提問、討論、演講、編演歷史小品等。要學會獨立思考。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養成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遇到問題要能想、會想、多想、善想。要調動學生的思維,使他們動腦子,鼓勵學生自己發現隱藏在事物后邊的問題,當得不到結果時,老師及時誘導。因此通過學生自己找問題,學生回答既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可形成競爭機制,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又可避免老師的一言堂。同時又可把學生思維帶到老師設計好的思維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歷史教學中練習,不僅使學生深入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還能培養運用技能技巧解題能力,使思維具有靈活性和準確性。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目標性。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4道題來做,又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像選擇題可考查學生的多種能力,對比、理解是否準確等,材料題可訓練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問答題可訓練學生的歸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據重點難點來講評,提高學生解題能力,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二、利用歷史資料讓學生充分進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個明顯特征,即從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歷史的原始材料,配之以相應的思考題,要求學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綜合所學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論證、討論。這些是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習題為范例,仔細講解,教給學生解題方法。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的情景,開辟群眾討論,鼓勵學生爭論,教師及時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豐富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如在講二戰中“敦克爾克大撤退”,讓學生討論如何看待交戰雙方的勝負,一部分學生片面認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敗了才逃跑呢,當然是英法聯軍的失敗。”經過一番激勵爭論,加之老師的點撥,要從整個戰局的發展變化,用戰略的長遠的眼光來看此事。于是最終使同學們對此戰役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對于雙方都有勝負,但德法西斯企圖將英法聯軍主力消滅在法國的陰謀破產。英法為以后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保存了實力。在討論中,同學們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還學會了從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問題的思維方法。
三、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應該注意的問題
1.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歷史思維的一些具體方法,如分析法、綜合法、比較法、歸納法、概括法等,以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重要原理,結合具體的歷史知識教給學生。教師要告訴學生,解決什么問題要用什么方法或原理,讓學生在科學的理論指導之下,有的放矢地進行思考。
2.激發學生的思維。學生是思維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給學生思維的自主權。教師要盡可能地創造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于提問、敢于質疑、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的作用則是重在該肯定之處給予鼓勵或表揚,在該否定之處給予指導或糾正,從而不斷強化學生的思維活動。
3.注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影響。要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又是具有相當的不穩定性。思維訓練模式的單一化,很顯然不利于保持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新鮮感和好奇感,因而教師有必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訓練模式,并輔助以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各種感官,活躍其思維。
4.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每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個體,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差異性,注意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知識結構和思維類型等各方面的不同,針對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訓練方法,從而使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