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玲
持續40天之久,集微信直播、大會研討、線上線下、研修互動于一體的第五屆全國語文“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研討會已落下帷幕。無論是會議期間,還是會后的專家在線答疑,大家共同觸及一個問題:模塊課程與專題學習是什么關系?今天借《中國教師》約稿之際,就這個問題從“課程”“模塊課程”“專題學習”三個層面做出回應。
一、課程
迄今為止,“課程”的概念大約有100多種。“課程”定義的不同,取決于特定的研究者如何展開研究。多數研究者在開始“課程”研究之前,都會對這個概念做一番文獻評述,以尋找適合自己研究生長點的問題域。我們也不例外。
“課程”一詞在我國始見于唐朝孔穎達為《詩經·小雅·小弁》“奕奕寢廟,君子作之”一句作的解釋——“維護課程,必君子監之,乃依法制”。從語境中可判斷出“課程”一詞的語義與今天所用之義大相徑庭。宋代朱熹在《朱子全書·論學》中多次寫到的“課程”——“寬著期限,緊著課程”“小立課程,大作工夫”,與當下所用的課程之義有部分相同,朱熹語境中的“課程”主要指的是學習內容的安排次序和規定。
英語“Curriculum”(課程)是從拉丁語“Currere”一詞派生出來的,本義為“跑道”(Race-course)。根據這個詞源,常見的課程定義是“學習的進程”(Course of study),這也是各種英文詞典中普遍的釋義。“Currere”一詞的名詞義為“跑道”,動詞義指“奔跑”。在“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的語境中,我們選取了“Currere”的動詞義,由此研發出來的是隨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實時跟蹤,并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資源進行隨學而教的動態跟進與調整的課程。課程設計的重點由以往的關注靜態跑道,轉向關注學生奔跑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動態:學習發生之后,推進過程中學生表現、反饋出來的差異性,以及教師依據學生的差異性表現進行的個性化學習指導。
二、模塊課程
“模塊”本是工業用語,教育者將它引入教育界,把內在邏輯聯系緊密、學習方式要求和教學目標相近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構成小型化的模塊課程。模塊課程是指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劃分成若干模塊進行教學的過程。每個模塊完成一個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塊按某種方法組裝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完成整個系統所要求的功能。
模塊課程最早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職業技術教育,北美教育中的“能力模塊”(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和國際勞工組織技能培訓使用的任務模塊(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簡稱MES)是當今模塊課程的兩大主要流派。2003年我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指出:“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塊組成。模塊之間既相互獨立,又反映學科內容的邏輯聯系。每一模塊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并圍繞某一特定內容,整合學生經驗和相關內容,構成相對完整的學習單元;每一模塊都對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議。”
在語文“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的研究語境下,“模塊”有兩層語義:一是指以語文為軸心設計的專題學習、創智學習和文化研習三個課程群組,模塊組合的課程插接方式將是未來語文課程結構的基本組織形態;二是指語文學習中的課文,課文是語文學科最小的教學單位,無論怎樣改革與創新,憑借課文學習語言規律、提升語言能力、呈現語言效果的內在本質是無法改變的。課文就像積木游戲中那一個個形狀不一的小木塊,小木塊在不同孩子的手中,可以搭建出神態迥異的實物模型,課文也會因其在教科書中的組合方式及位置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教學價值和組織形態。
英國的“學生中心”模塊,法國的“主題”模塊,芬蘭的“學程”模塊是當今基礎教育模塊課程的三種代表模式。
1994年1月頒發的《芬蘭高中課程框架》(Framework Curriculum for Senior Secondary School)是一次徹底的高中課程改革。自此,芬蘭普通高中開始實行彈性學制、無年級授課,學生可在學校允許的范圍內,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學習計劃,根據自己的喜好和能力選擇科目和學程。各科學程中的模塊可自由組合、置換和搭配,不同的組合能產生不同的學習成果與績效。2016年,芬蘭再次更新課程方案,推動“知識整合、橫向融通、縱向貫通”的課程模型。用現象教學(Phenomenon Teaching)重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是芬蘭此次課程改革的主要課程形態,同時也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早于芬蘭“現象教學”15年的“模塊課程·專題學習”與其課程理念殊途同歸,是核心素養、互聯網學習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后引發的化學反應,也是正在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學科概念之一。
三、專題學習
專題學習是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的簡稱。專題學習是對語文學科中值得探究的學科知識、問題進行調查與探究,再由學生依據調查過程與探究結果,得出符合常識、情理、邏輯的探究結論。有了探究結論之后,就需把探究的過程、運用的方法和獲得的結論用規范的文章樣式撰寫成具有一定專業性、學術性、綜合性的探究小論文。
專題是語文學科模塊組合的一種教學單位和組織形態,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手段研發的一種新型課程形態。它以學生不同階段身心特點、認知策略、思維品質中亟待解決的“根問題”為內核(圖1中心點的學習問題),篩選、整合學習材料(圖1箭頭向內的文本1等),利用互聯網即時、交互、存儲的強大功能,運用發現學習和隨機介入的教學法,實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個性化學習。專題是以增益學生心智、養成精神品質、積淀生命智慧、發展“輻射-聚合”式立體言語思維為宗旨的語文課程形態。這種結構以自我實現和問題解決為導向,從核心問題出發,像蜘蛛織網一樣一圈一圈地向外擴展,具有鮮明的實用色彩與個性風格。它以中心為圓點向外輻射,核心是思維能力,中間是基礎能力,外圍是實踐能力,表層是生存能力。言語思維、完整經典、專題研究、讀寫一體、隨學而教、網絡平臺是專題學習區別于傳統語文學習的本質特性。
圖1 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的課程形態圖
語文專題學習從本質上貫徹了“以學生發展為本,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課標理念,致力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自我主動的探究中學會學習、獲取知識。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將學習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呈現出來,注重知識內在的必然聯系、知識的高度與深度整合,從縱橫兩方面將學習內容及學科知識進行整理、歸并、提煉與升華。縱向上,以結構的螺旋上升為指向,走“積極前行,循環上升”之路;橫向上,以知識的相互聯系為指向,走知識邏輯、學的邏輯、教的邏輯統一體現之路。
四、模塊課程與專題學習
結合前文對“課程”與“模塊”的界定,以及對“專題學習”的分析,回望語文學科近百年遲緩推進的發展史,在語文“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的語境中,我們對“模塊課程”的界定進行了中國本土化的思考與修正,希望通過“寬基礎、活模塊”的靈活設置,給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留下足夠的課程調整空間。所謂“寬基礎、活模塊”,是從“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出發,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要求,通過模塊間靈活合理的搭配,先為學生奠定寬泛的基礎人文素質、基礎從業能力,進而在此基礎上鼓勵和拓展個人的天賦與特長。“模塊課程”的設置意在使未來的高中課程結構更加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適應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是在保證每個學生達到共同基礎的前提下,分層次、分類別設計多樣的、可供不同發展潛能學生選擇的課程內容。
模塊課程是學校重建課程結構的基本思路;而專題學習則是基于語文學科的內在本質特點及學習規律,使模塊組合的語文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實施的途徑之一。研究團隊打破了過去讓學生為“正在消失的世界”做準備的課程結構,在17年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出了讓他們為“即將到來的世界”做準備的新型課程結構,研發出以語文為軸心重建的學校課程結構:專題學習、創智學習、文化研習(如圖2)。
1. 以語言建構與運用為緯線,橫向水平統整,整合各學科內容,以科學經典為閱讀對象,設計跨學科整合的創智學習(STEAM課程),讀—思—做是融通各學科內容之橋。
2. 以思維發展與提升為經線,縱向垂直貫通,依據言語思維“根株種苗式”的發展模型,以文學經典為閱讀對象,設計融文史哲為一體的專題學習,讀—思—寫是構建不同學段縱向銜接的核心素養發展之路。
3. 以“立德樹人”為課程總目標,立體多維交互,尊重學生的個體自然成長規律,利用周邊場館、歷史遺跡、人文景觀等資源,組建邏輯內聯、多層互聯的文化研習模塊,打造立足中國文化、兼具國際視野,創建線上線下優勢互補的課程新生態。
圖2 學校課程結構新生態的頂層設計圖
綜上所述,專題學習只是三個模塊中的一個,它以文學經典為閱讀對象,融入適當的歷史素材、哲學方法,指導學生圍繞復雜的、來自真實世界的創意或問題,利用互聯網進行一種線上線下、深度整合、無縫對接的跨學科學習。跨學科學習致力于讓學生在關聯和使用不同學科知識解決跨學科問題的過程中,增進對各學科知識的理解。在關注學生需要學習“哪些內容”的同時,也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學這些內容”“怎樣學習這些內容”以及“如何用這些內容解決問題”,自覺勾連學習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是在綜合分析學科結構、學生特點、社會需要的基礎上,對當下學校內可融性學科課程的統整。
模塊課程突破了單純的“專業視域”和單純的“知識視域”,從培養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發,確定了“閱讀經典—成就自我—點亮人生”“幫助師生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課程目標,為學生提供了能夠幫助其形成基本人文修養、思想視野和精神感悟的課程。每一個專題不僅傳遞“學會閱讀”及“在閱讀中學習”的理念,同時也在喚醒學生積累學習經驗,建構認知模型的過程中,發現自我,彰顯獨特,做“唯一”的自己,成為集體中不可替代的個體。國際課程論專家菲利浦·泰勒指出:“課程是教育事業的核心,是教育運行的手段。沒有課程,教育就沒有了用以傳達信息、表達意義、說明價值的媒介。”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