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2010年以來,STEM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界一個頗受關注的新名詞。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的簡稱,主要強調的是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從而使原本分散的學科形成一個整體,讓學生能夠在復雜多變的學習情境中開展合作探究,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創新精神,實現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中培養面向21世紀復合型人才的目標。而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種能夠讓學生圍繞復雜真實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設計和探究,從而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方法。
自2015年9月起,學校就從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NIU)引進了STEM課程,目的是讓處于不同能力階段的學生,在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挑戰中積極參與、動手實踐,從而提高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數學等學科的技能。任課教師主要關注學生能力、技能的培養,提高他們獲得非智力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開展“調查活動”來獲取知識和經驗,而非直接從課本汲取知識。這種教學方式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只是起到指導的
作用。
一、STEM課程的教學實踐
在我校,STEM課程主要以項目為導向。在七年級,學生需要完成數個不同主題的基于項目式學習的課程。每個項目持續兩三周,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經過一個學年的訓練,能夠深刻體會到科學探究的過程,熟悉工業設計流程。為此,我們會選取更加復雜、需要三四周完成的項目,側重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訓練與培養,如建模、分析與解讀數據、評估結構等,為他們提供更個性化的選擇。
在STEM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用1~2個學時做項目介紹,進行頭腦風暴,最后1~2個學時用來分享和反思,中間時間全部留給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良好把控,適時給予建設性的建議和必要的幫助,自主探究過程注重科學方法的使用,成果分享環節重視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項目學習,動手設計、制作,積極參與。教師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在項目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能力和技能,以及這些能力和技能在持續學習過程中的提高和
積累。
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進度,嘗試新的授課方法,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性和參與性,盡可能地讓他們參與實驗目標的設定,避免學生在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上相互效仿情況的出現。例如,在用工程的方法建造陀螺的項目中,它旨在通過制作陀螺這一過程,讓學生知道什么是工程制作周期(見圖1),逐步熟悉、掌握該方法。
與2016年相比,今年的學生有了更多的想法,并更加勇于嘗試。有的學生關注轉面的層數,有的學生關注制造的材料,有的學生關注陀螺的大小……他們根據自己的關注點,不斷改進設計、進行測試,得出自己的推斷:轉面的大小、不同的材料和層數對陀螺旋轉的影響。在搭建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按照工程制作周期圖記錄實驗設計、過程數據,回答開放性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給出難易不同的挑戰或改進建議。此時,教師并不評判陀螺的優劣,而是觀察整個實驗過程,觀察學生是否達到工程設計周期對學生的要求:是否按照工程設計周期圖在不斷地完善陀螺。教師注重鼓勵學生的每一種設計和嘗試,引導他們對實驗數據和結果進行比較和思考,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工程設計
技巧。
二、STEM課程的學習評估
項目式學習的課堂形式,常常給人以誤解,認為STEM課跟勞技課差不多,都是在課堂上花大量的時間做一些東西。事實上,STEM課程的每個項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包含科學、技術、科技以及數學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和探索,旨在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項目式學習的教學方式重點是強調過程中的探索,恰恰符合STEM課程在過程中對能力培養的強調。那么,項目式學習的STEM課程,該如何評估學生?
例如,我校的STEM課程評估標準具體如表1所示。
STEM課程的評估是基于學生的表現,每個項目活動都對學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有明確的要求,如合理闡釋因果關系、創造系統和模型、計劃并實施課堂探索以及用證據支撐觀點等。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評分,并非通過考試來評估。在實際授課之前,教師要結合課程標準明確本項目的評分標準,便于集中實現課程期望,也能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