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軍 朱小蔓
2014年年末,由香港田家炳基金會資助、北京師范大學朱小蔓教授主持的“全球化時代的‘道德人—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構建”項目正式啟動。朱小蔓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就開創了情感教育研究并持續了30多年,她以豐厚的理論和實踐視野為中國的基礎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項目是集她30多年的研究成果開展的教育實踐項目,旨在回應當代社會轉型背景下,學校生活所面臨的挑戰,特別是在以機械知識傳授為目的所帶來的師生關系冷漠的問題。因此,它以情感教育為紐帶,立足關涉教師專業成長的關鍵因素—情感素養,通過促進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特別關注青少年階段的師生交往中教師情感素養的提升,培養具有深厚人文素養和道德自覺的教育者。這一項目從培育種子校開始,以種子校為依托,逐漸向全國其他項目校
輻射。
情感教育的“種子?!?/p>
基于這樣的目標,我們于2014年年底就對種子校進行非常審慎的選擇,先行考察多所學校后,最后確定北京中學為北京地區的種子校,開始了持續至今的深入合作。當時盡管她才剛剛成立一年多,但運作機制、辦學理念等已非常完善。她以人格教育為核心,把教育看作幫助學生成為人的過程的人文思想,這和我們項目的主旨不謀而合。學校的課程體系注重學生內心世界的完善,注重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強調在做好自己的同時服務他人、服務社會。學校的校訓“世界因我更美好”,很好地體現了這種人文性。我們在前期考察時,發現這所年輕的學校不僅在理念上和我們的思想一致,在學校的日常運作中也處處體現著尊重、信任的文化,讓教師和學生作為學校的成員沐浴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共通的精神理念,為北京中學作為我們的項目種子校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同樣,在尊重和信任的文化中,我們在學校進行的項目實踐活動,不是行政性地、由上至下地下達任務,而是由學校和我們通過充分的溝通、協商,根據項目基本要求共同制訂適合學校校情和實際需要的活動計劃。因此,我們共同開發了面向教師發展的兩大活動:基于師生關系的課堂教學觀摩及研討;基于青年教師成長的各類主題沙龍和工作坊。這兩項活動均為期一年,每月開展一次。
建構健康、積極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觀摩及研討活動中,教師自愿報名進行課堂教學展示,參加課后研討。這既有經驗豐富的特級教師,又有剛入職半年的新教師。我們盡量平衡各個學科,旨在進行更多的跨學科交流。這是因為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情感表達構建師生關系,在各學科中是具有共性的。報名參加課堂教學及研討活動的教師成為志愿者,長期、持續地參與項目活動,而不僅僅是做一次課堂教學“表演”。
每次課堂教學觀摩活動,教師拿出的都是常態課,是抱著共同學習、探討的心態,一起來琢磨什么是好的情感教育課堂。課堂觀摩活動結束后,我們會邀請學校參與項目的教師、大學研究者以及其他學校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參與課堂研討,并向全體教師開放,歡迎沒有教學任務的教師自愿參加。在場的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暢所欲言,相互聆聽,不斷提問、回應、碰撞、澄清。在一次次的熱烈討論中,我們逐漸清晰了情感教育課堂關注的不是教師對情感表達技巧的生硬追求,也不是套用優質教學的各項指標,而是教師有意識地注意自身和學生在教學互動中的交往方式,觀察、反思教師的教學干預對學生帶來的心理、情感上的影響,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通過課堂教學觀摩和研討,我們以教學中真實發生的師生交往片段為例,和教師一起探討如何在教學中更有意識地營造尊重、信任的課堂文化,通過教師的自覺反思,盡量避免教師無意識的情感表達對學生造成的忽視、不尊重甚至傷害,從而在教學交往中建構健康、積極的師生關系,使教學雙方能在交往中感受到尊重、互信和快樂。我們堅信:教師的教學應該讓所有學生都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與人格尊嚴,產生有意義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品德、人格和價值觀。
為期一年的課堂教學觀摩和研討活動,涵蓋語文、數學、英語、地理、美術、政治、生物等學科。我們強調教師情感表達的跨學科共通性,鼓勵不同學科教師間的交流,超越一般強調學科專業性的教學交流,從而探討教學的共性。
關于教學的倫理性討論
我們也會一起探討教學的倫理性,探討教師在教學中的邊界以及其他關于教學的根本性問題。關于教學的倫理性討論,有這樣一個例子:在一次語文閱讀觀摩課中,教師設計了一個環節,先請學生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進行分組設計思維導圖,然后由學生對其他組進行評比。但是學生并沒有完全按照教師的要求給其他組評分,而是點評了每組做得好的地方,并指出可以改進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教師應對這樣的變化處理得也非常好,肯定了學生對此做出的調整,非常開放地接納學生對教師課堂設計的“小小挑戰”,盡管結果可能導致教學時間變得
不足。
在課后的研討中,我們重點討論了這個課堂“意外”包含的倫理性。它是學生從“競爭”意識到“尊重、欣賞、合作”意識的自覺轉換。難得的是,這不是某個學生的行為,而是學生不約而同的共識,事先沒有經過商量。其次,這位剛來北京中學任教的語文教師,馬上就接納了這種對她來說新的課堂文化。師生的互動,真正實踐了“教學相長”的精神內涵。而且,我們也把這一細節放大,讓教師從課堂“意外”中重新審視教學觀念,自覺地學習新的課堂文化,更有意識地用平等、尊重、互信的眼光看待學生,讓課堂“意外”成為教師學習和自我更新的重要契機。課堂教學研討就要以這樣具體的課堂事件來展開,倡導“從小處見乾坤”,從細微的課堂師生交往的細節中理解教學的情感人文內涵。
此外,在教學討論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富有爭議或說沒有定論的課堂實踐。比如,教師對課堂控制的邊界問題、教師是否有權完全控制課堂的時間和節奏?在研討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有趣的
例子。
在一堂美術課上,一位剛入職不久的教師給學生布置了“店面設計”的主題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設計制作。這位教師讓所有學生用25分鐘的時間完成設計,她到每個小組進行巡視、指導,并在還有5分鐘的時候提醒大家時間快到了。這是這位教師的第一次公開課,教室后面坐了許多來觀摩的同行。在只剩下5分鐘的時候,大多數小組還沒有完成,只有一個小組做完了,他們主動去幫助其他小組。觀摩教師暗自為這位教師捏了一把汗。果然,25分鐘過去后,還有好幾組沒有完成。這時這位教師沒有強行打斷學生手中的作品,而是輕輕地走到每個小組中間去鼓勵和指導,并又給了大家幾分鐘時間。當然,因為時間緊張,最后的小組展示顯得有些匆忙。
我們在課后的研討中對這位教師在時間上的處理發生了爭議。有的教師認為,這位教師應嚴格執行預先設定的時間,以保證這堂課可以有一個完整的呈現而不至于匆匆結束。但這位美術教師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當學生在非常投入地進行創作時,他們有自己的內在節奏,教師要尊重這種內在節奏,而不是生硬地打斷。當學生在享受這個創作的過程時,甚至最后的展示也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這位教師在教學安排和學生創作發生矛盾時果斷地做了取舍,尊重、順應、鼓勵學生創作。作為教師,她清楚地劃清了教學的邊界:教師不是一個獨裁者,而是一個協調者、促進者。實際上,從討論的爭議中我們發現,控制和放手之間的度并不容易把握。在實際的教學中,邊界常常是模糊不清的,需要教師通過對所教專業的深刻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的充分尊重來摸索。這位新教師有對邊界探索的自覺,沒有陷入教師作為課堂控制者的慣性。這是特別珍貴的,我們對這位教師的探索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這背后不僅是這位教師的教學悟性,而且也離不開北京中學對所有教師的包容和尊重,給予他們充分的教學自由,鼓勵教師在交流中
學習。
培養教師的情感人文素養
這樣的例子,在課堂觀摩和研討活動中幾乎每一次都有發生。我們會放大、提煉課堂中生成的師生互動的瞬間,通過充分的交流和討論,為教師用富于情感人文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教學提供素材。我們和北京中學合作的另一系列活動,主要面向新教師的專業成長,是為培養教師的情感人文素養服務的,主要以主題沙龍和工作坊的形式展開,每次兩小時左右,包括觀影沙龍、讀書沙龍、身體表達工作坊、敘事工作坊以及課堂實錄研討等。
所有教師自愿參與,平等自由地分享。在這樣開放的氛圍中,教師不斷深入教育思想探索的腹地,提出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并借討論文本的機會思考更為根本性的教育問題,如教育信仰、教育的“受限性”、教育的核心價值觀……這些看似抽象、形而上的問題,在具體的教育案例中生成出來時,就會引發教師深刻的共鳴和思想的激蕩。
通過這些活動,教師漸漸理解:教師的情感表達,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而是長期的、持續的人文素養的浸潤和提升。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的項目活動在北京中學尊重、互信的學校文化中得以自然發生,讓所有參加者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實和滿足。
我們相信,指向師生雙方生命成長的師生關系的建構,是建立在教師自身人文情感素養的涵育基礎之上的。北京中學的教育改革,著力培育教師的人文情感素養,因為只有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自覺地進行自我提升,他們才能成為促進學生健康人格養成的守門人。
教育,在北京中學,“潤物細無聲”地發生著……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