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憲
回首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屈指一算,已有40余載。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多年來我一直沒有停止這樣的思考:兒童需要學習什么樣的數學?兒童喜歡以什么樣的方式學習數學?通過數學學習,兒童到底應該從中獲得什么?同時,我也一直在不斷地追問: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怎樣為兒童創設“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課堂,為兒童的可持續且全面發展“打好樁、留住根”?就是在這樣不斷的思考與追問中,我的兒童數學教育理念逐漸清晰;就是在這樣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中,我的兒童數學教育特色課堂逐漸形成。
關于“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我已表達過數次,它是具有雙重價值取向的數學教育。“有營養”,是從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來講,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終身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數學思想、基本數學活動經驗、科學的探究態度及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能力。“好吃”,是從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來講,要把有營養的數學烹調成適合兒童口味的數學,就是他們想學的數學、愛學的數學、樂學的數學、能學的數學,達到想學、愛學、學會、會學的目的,提升兒童的學習力,學有后勁。
也經常有老師問我:“吳老師,你怎樣來詮釋您的兒童數學教育主張?”現在,我可能還很難一言概之。但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對兒童數學教育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在我的心中,兒童數學教育已經不僅僅是“研究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一門科學,它還是一種理性精神、一種科學態度、一種文化傳承、一種思維方式、一種交流語言、一種特殊工具。因此,可以說兒童數學教育就是教書育人的重要
過程。
我認為,兒童數學教育由三個要素組合而成,即兒童、數學、教育。它自然地構架起一個立體坐標系(見圖1)。
在兒童數學教育構架起的立體坐標系中,頂天立地的縱軸上清晰地書寫著—“兒童”。它提醒我們,關注兒童是教育工作的關鍵。我們要把握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堅持全面育人。這不僅包括“知識技能”“認知風格”“思維水平”的維度,也涵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層面。關注“兒童”,才不會只關注知識本身而忽略其他,才不會陷入學科本位。
坐標系中向右伸展出去的橫軸上,清晰地書寫著—“數學”。它提醒我們,關注數學是學科獨有的重要任務,無法替代。只有關注數學,研究數學規律,把握數學本質,才不會使教學偏離數學的軌道,讓兒童擁有數學視角與數學思維,為教學注入數學的科學元素,不違背數學的初衷。
坐標系中支撐它從“平面”走向“立體”的關鍵軸上,清晰地書寫著—“教育”。它提醒我們所從事的是兒童教育,教育是人與人的理解與溝通,是人與人的相互影響,因此,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數學教育”是用恰當的方式讓兒童感受數學學習的意義和價值,體會數學知識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思維的獨特魅力,從而愛學數學、善學數學、會學數學,以便將來高質量地工作和
生活。
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一是要理解兒童,研究兒童學習規律;二是要理解數學,研究數學本質屬性;三是要理解數學教育,研究數學教育的規律。只有在理解和研究兒童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兒童數學教育,更好地為兒童一生的可持續發展“打好樁、留
住根”。
尊重、理解、善待每一位兒童
我的“兒童觀”想來想去就是兩句話:一是“兒童是活生生的人”。兒童是具有豐富情感、有個性、有獨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體。因此,教師要尊重兒童,理解兒童,善待兒童,學會對每一個兒童的期待與保護,讓他們都能有尊嚴地生活在集體中。二是“兒童是發展中的人”。兒童既是“有潛力”的,又具備“不成熟”的鮮明特點。因此,教師要充分相信兒童,開發兒童的潛能。他們自己能做的事情,教師不要包辦代替,要讓他們在自主探索中培育自信和創新能力,促進兒童的自我成長。兒童是未成熟的個體,所以教師要包容、悅納兒童的錯誤,善于利用錯誤資源,使之成為促進兒童進步的新
能源。
看到這張照片(見圖2),我不禁想起一次下課的場景:圖中的小男孩悄悄地對我說:“吳老師,我不想下課。我喜歡你,我會在夢中夢見你的……”同桌的小女孩也依依不舍,眼睛里閃動著淚花……一節有意義且有意思的數學課結束了,學生依然沉浸在美好而幸福的感覺中,我們共同期待著下一節課的到來。有期待的感覺,真好……
我已記不清經歷過多少次這樣的情況:下課的鈴聲響了,常有許多學生久久不愿離去,他們紛紛訴說著自己對數學學習的美好感受和留戀……每每這個時候,我們彼此的心中都感到暖暖的,做學生好幸福,做教師好幸福……我一直在想,是有什么力量吸引著他們嗎?不是的,我只是實實在在地站在兒童的立場,心與心地交流,真誠友善地期待每一位成長中的兒童。而這種真愛與期待,是在場的每一位兒童都能切身感受
到的。
兒童數學教育的核心,是尊重、理解與善待。教師要站在兒童的立場想問題、做事情。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兒童的人格,有教無類是大愛;我們要尊重每一位兒童的個性,因材施教是智慧。總之,好教師一定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兒童的成長權利,這才是兒童教育的真諦!
讓每一位兒童的發展“可能”
真的成為“可能”
兒童是有潛力的人,他們帶著各自的生活經驗、興趣愛好,帶著屬于他們自己的個性來到學校,都有可能將自己發展的“可能”變成“可能”。兒童是一個個等待點燃且充滿能量的火把,一旦被點燃,將發出耀眼的異彩,閃現出奪目的光輝。所以,我們要做給兒童機會、等待他們成長的教師。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對此,我沒有異議,但總想補充一句:“成功亦是成功之母。”自信心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只有自信,才能使一個人的潛能、智慧、才干發揮出來,將“可能”變成“可能”。
這張照片(見圖3)記錄的是2009年4月我在北京昌平農村教師工作站和當地教師同課異構“數的整除”一課的一幕。這位獨具個性的男孩臉龐上綻開的笑容多豐富,是開心、羞澀、欣慰、自信,還是……課后,該班班主任說,這位男孩在往日的課堂上,學習不夠主動,幾乎不發言。為了讓課“順利進行”,他特意給他安排了一個不顯眼的地方,沒想到課堂上我一直在執著地尋找“哪位同學還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時終于發現了他。開始時,男孩真的有些緊張,加之授課內容本身有些抽象,他不知所措。“沒事的,吳老師也有遺忘的時候,你可以用自己習慣的語言來試著說說……”一語點醒夢中人。他開始嘗試表達,越講越來勁兒,課堂上掌聲響起。那一刻,男孩被感動著、溫暖著……
幾天后,班主任的目光停留在這位男孩的日記本上良久,醒目的標題:“我再也不是木頭!”真誠地記下男孩的心理歷程與學習行為的轉變,字里行間流露出對同伴互動交流的渴望與珍惜,對參與學習的自信與期待……班主任被感動了,賦文一篇:“孩子,我重新認識了你!”
我為師生的真情感動,為師生的醒悟欣慰。是啊,人人都有被認可、被尊重的需要。多一點寬容,多一點鼓勵,多一點期待,課堂會變得更美好。是啊,人人都有可能把自己發展的“可能”真的變為“可能”,只要教師善于創造這樣的機會,“可能”一定會實現。
自信心是人前進的動力。教師要滿懷熱情地愛護學生的自信心,竭盡全力保護他們想學習、愛學習的愿望。教師要精心策劃,幫助學生設計成功,勇敢地走向成功,不斷地追求成功。只要敢于碰撞每一個可能成功的暗點,就能擦出自信的火花。“成功亦是成功之母”,就是這個道理。成功的體驗會滿足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產生良好的情緒體驗,成為不斷進取的“加油站”。當兒童取得成功后,因成功而釀造的自信,對其新成績的取得會產生進一步的推動作用。隨著新成績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優化,從而形成一個不斷發展的良性循環,不斷取得成功。
“教書育人”是兒童數學教育之本
隨著課程改革逐步走入深水區,我越發地進入更加理性的思考階段。我再次叩問自己兒童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再次追問兒童數學教育的價值。此時的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慢慢地,一個鮮明的思路呈現在我的面前—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兒童幸福,是為了兒童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立德樹人、教書育人”是教育之本,是教育之魂,必須成為教育的出發點與最終歸宿,我們要不忘初心。
那時,我鮮明地提出了“從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的主張,將數學教學由單純的數學學科走向豐富的數學教育,聚焦核心素養的培育,達到促進兒童全面發展的目的。“從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的系列文章連續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此時,我對兒童數學教育價值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繼而再追問:“如何在具體的數學學科教學中落實立德樹人,培育核心
素養?”
慢慢地,一個清晰的路徑呈現在我的面前:用心挖掘數學學科教學中的育人潛能,使育人孕育在兒童數學學習的全過程。我認為,數學教育是一種人類理性探索求知精神的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是一種啟迪智慧、豐富知識的過程,是一種數學文化傳承的過程,是一種完善人格的教育過程。因此,我明確地提出了“在兒童人格成長中烙下五顆數學的印”,即誠實守信學做真人、遵守規則按規律辦事、堅守責任用心做事、擁有毅力不怕困難、善于反思用于自省,從而讓數學學習過程成為健全人格完善與核心素養培育的過程,真正實現立德樹人。
正是在這樣長期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中,我的兒童數學教育理論不斷完善,也豐富了兒童數學學習的理論內涵—“兒童學習理論”,找到了創造兒童喜愛的教學教育途徑—讀懂兒童、讀懂數學、讀懂教育,確立了兒童數學教育目標—傳遞知識、啟迪智慧、完善人格,提供了兒童喜歡的數學學習策略—“好吃”又有“營養”的八大特色課堂,為更適合兒童的教育教學實踐奠定和豐富了理論基礎。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