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小學數學是素質教育實施的主陣地,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學應以提升學生數學素質為目標,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這就要求教師應立足于教材,大力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數學作為基礎學科,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是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
小學數學素質教育 教學民主一、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學”
學習效果如何,教學成功與否取決于學生全體與個體的有效參與程度。教師必須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學習過程,學習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為此,教師必須充分地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感到“能學”。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時,可采取學生動手操作,小組談論探求,概括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先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拿兩個相同的梯形和拼成的四邊形。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分別找梯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平行四邊形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相等,而每個梯形的面積是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教師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因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所以梯形面積=(上底+下底)×高除2,再著重說說為什么計算公式要除以2,這樣學生對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就已“水到渠成”了。
教師要精心設計多層次、多形成、有彈性的練習,使全體學生參與到知識鞏固和運用過程中,掌握知識,發展智能。
二、明確培養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繼續切實抓好基礎知識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與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并不矛盾,而且,基礎的數學知識和基礎的數學技能是我國公民應當具備的文化素養之一。因此,必須繼續扎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好基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等基礎知識。
2.重視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智力指的是人的認識方面的能力,它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綜合,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其中思維力是核心。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順利完成各種活動所必需的、影響活動效率的個性心理特征。數學能力是一個復雜的整體結構。從教材的角度說,小學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具有進行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具有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重視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①以教師愉快、喜悅的情感影響學生;②以教學方法的生動性、啟發性吸引學生;③以鼓勵、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④以學生思維的成果刺激學生的認知內驅力;⑤以學習目的教育啟發學生的求知需要,以便形成長期的穩定的動力和興趣。
三、改革教法與指導學法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小學數學教學,除了對教學方法進行適當調整,還應引導學生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改革教法方面,可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整合,使枯燥的教學活動變得趣味盎然。如在講授《圓的周長》一節時,可首先采用直觀法對圓的周長進行現場測量,通過對兩個大不同的圓周進行測量,引發學生對繩長與圓的周長進行思考,在學生思索之后,再采用提問的方法,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半徑之間有何關系,在學生提出各類猜想后,最后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引出圓周長的公式,并進行驗證。通過這一教學過程,教與學并非割裂的,而是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學生在自己的猜想得到驗證后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在積極思考的同時,使知識得到了鞏固和升華,并且活躍了課堂氣氛,營造了輕松的教學氛圍。在學習方法方面,首先立足于教材,對學生的數學思維進行培養和訓練,強化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形成了數學思維,能用這些數學方法去解決問題,探索知識。其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初期,教師可為學生列出預習的重點和提綱,教導學生進行預習;在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在教師列出預習計劃后,試著讓學生自己預習;最后,鍛煉學生自己畫出的重點、列提綱進行預習。
四、以學生為主體,發揚教學民主,點燃智慧的火花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教學上只重視了知識傳授,忽視了創新意識的培養,因而也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可見,要點燃學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必須努力創造平等、民主的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誘發創新意識。成功的教學都必須有學生積極地參與,只有教師的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學生主動地學,有興致地學,才能取得教學的成功。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要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努力創設機會,創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走出書本,走進生活,使學生智力、能力得到協調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方燕清.實施素質教育下小學數學學業評價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6.
[2]魏巍.論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J].中國校外教育,2015,(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