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勝+支金虎
針對《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分析,結合該課程的特點,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方面對理論和實驗教學提出了幾點意見和建議,以期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綜合性的農業技術人才。
土壤 農化分析 教學改革 思考《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同時該課程也是是高等農業院校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壤學等專業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和學位課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本門課程,本文結合高校教學改革的新觀念,分析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提高《土壤農化分析》課堂教學質量提出幾點建議。
一、當前《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教學內容陳舊,實驗教學缺乏創新
《土壤農化分析》課程主要由3部分構成:土壤分析、植物分析和肥料分析,此課程教學內容較多,一般分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兩部分。理論教學方面,因為都是基本理論、基本規律和方法的教學,學生常常會感覺個別章節枯燥、難以理解等現象;實驗教學方面,老師在安排實驗時,多是采用書本上的一些實驗,這些實驗往往都是一些驗證性的、較為簡單的實驗,缺乏創新性和設計性,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也不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的學科發展計劃,更有可能與實際的生產生活脫節。
(二)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法落后
目前,我們的《土壤農化分析》課程多是采用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來完成,課堂教學大多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一般會采用ppt的形式講授基本理論知識,PPT授課的方式直觀、簡單明了,但因為信息量較大,再加上這門課程多是一些基本理論和原理,因此,學生在課堂上沒有充足的思考時間,不能很快的進行消化和接受,勢必造成學生無法完全掌握課堂內容。
在實驗教學中,多是這樣的,實驗教師在實驗課開始前會將實驗用品準備好,并將要用的試劑配置完備并將儀器調制完成后,學生進入實驗室,老師先講授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及注意事項,緊接著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規定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操作。另外,在使用大型儀器或是精密儀器時,多數是由老師指導完成,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提供給教學用的精密和大型儀器數量有限,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可以親自操作;二是教師總認為過多地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可能會損壞儀器設備和耽誤時間。這讓學生失去了動手操作和獨立思考完成實驗的機會,嚴重的影響了實驗教學的效果。
(三)考核內容不全面,考核方式不合理
對于課程的考試,我們多是采用傳統的考核方式,即試卷式考試,考試內容多是書本上的知識,《土壤農化分析》課程內容主要是具體的測試方法和一些基本的實驗原理等,這些內容難以記憶,但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只能花費大量時間去死記硬背,但卻不能真正理解課程中的原理和方法。另外,試卷式考試只是檢驗了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這并不能反映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如果考試內容、方法不改革,會打擊學生學習本門課程的積極性,會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提高《土壤農化分析》課程的幾點建議
(一)豐富教學內容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除了講授課本上的基本原理外,應主動查閱文獻資料,及時捕捉新信息,把國內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動態及最新的國際或國家標準方法和新技術,補充到各章節,而且教師盡可能地把自己科研成果進行歸納總結,向學生講解,不但豐富了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對新知識的了解。
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實驗方法,同時培養他們的科學思維方法,以便于日后能獨立的開展相關的專業和科研工作[2]。因此,在實驗內容方面除了基礎性實驗外,應增設設計性和綜合性實驗,引導學生從易到難,先完成基礎的實驗即驗證性實驗,逐步以學科為基礎,完成一些設計性的實驗,最后可結合生產實習和教師科研項目,讓學生完全按照現實生產和科研工作完成一項綜合性實驗,不斷增強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改進教學方法
1.增加課堂討論,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課堂中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主動性是最主要的。因此,我們在進行課堂講授時,不要一味地只是講授理論知識,這樣學生難以理解和消化。我們應該引入問題實踐式教學,增加課堂討論次數,老師應該圍繞生活、生產中所存在的問題,與土壤農化分析教學內容相聯系,引導學生積極討論發言,讓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解決途徑,從而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通過課堂提問和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便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堂重點內容,靈活運用于以后實驗和工作中。
2.改變傳統實驗教學,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是“課前預習——課堂實驗——課后完成實驗報告——教師評閱”,為了讓學生熟悉實驗全過程,能夠獨立設計和安排實驗,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一是每個實驗開始前,讓學生結合實驗內容自己查閱資料,制定實驗方案,寫出實驗流程圖及實驗過程中所需要的試劑及儀器,交由老師修改,確定最終的實驗方案;二是由學生自己準備實驗所需物品,在老師的指導下應讓學生全程參與器皿的洗滌、試劑的配置、儀器的校準等過程;三是課堂實驗時,盡量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實驗方案和步驟進行,老師只起引導和輔助作用;四是用實驗記錄本代替實驗報告,要求學生從實驗方案的設計及實驗物品的準備到實驗步驟的操作、數據的分析等過程都做好記錄,這種學習方法不但有利于教師對實驗結果的檢查和學生的復習,同時能培養學生重視原始實驗記錄的好習慣,使其養成嚴謹求實的好作風;五是增加開放實驗室,給學生提供一個獨立的實驗場所,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入實驗室,大膽創新的進行自主實驗。同時,也可結合老師的課題完成一些科研實驗,將理論更好地用于實踐研究中,這將大大的鍛煉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為以后從事專業工作提供良好基礎。
(三)增加考核內容
成績考核是高校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教師的教學效果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針對《土壤農化分析》課程的特點,我們采用以下考試形式:考試成績由3部分構成,一是試卷考試,主要考察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成績占總成績的40%;二是實驗考試,通過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際操作來考察學生動手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此考試過程中,老師可通過學生的實驗設計方案是否合理詳盡、實驗操作是否規范、實驗結果分析是否到位、實驗報告是否完善等指標進行綜合測評,成績占總成績的50%;三是評閱實驗記錄本,通過老師評閱實驗記錄本來考察學生平時準備實驗情況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績占總成績的10%。通過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對學生的課程學習能力有個綜合、公正的評價,更好地激勵學生學好本門課程。
總之,我們應不斷的更新教育觀念,在土壤農化分析教學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具有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的專業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徐涌,徐秋芳,葉正錢.提高《資源與環境分析測試》課程教學質量的改革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43-44.
[2]趙蘭鳳,李華興,劉小峰.如何提高土壤農化分析實驗課教學效果[J].實驗室科學,2012,(01):12-13+16.
[3]白彥真,謝英荷.《土壤農化分析》課程教學改革與新模式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2,(07).
[4]葛旦之.土壤農化分析教改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1992,(05).
基金項目:塔里木大學高教研究項目“植物營養與肥料課程的三維教學體系研究與實踐”(TDGJ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