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瀾濤
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生產性實訓基地已經成為實現專業教育目標的主陣地。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建設高水平生產性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發展方向。通過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模式進行探究,以期促進高職院校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
生產性實訓基地功能模式思維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它要求培養的學生在具有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職業崗位技能,即具備某種特定崗位的職業能力與素質。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質必須要在全真的職業環境中培養。一般來講,我國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主要包括在校內實驗實訓室進行實訓和到行業中的企事業單位實習兩種途徑。雖然這兩種途徑在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質等方面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不足,具體表現在:在校內進行實驗實訓更多的是對已有知識、理論的驗證和對生產技術或經營管理的模擬,難以形成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真實人文環境,無法使學生得到實際的職業體驗和訓練,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校外實習模式中,由于校外實習基地一般都是以“企業為主,學校為輔”,學校對企業的依賴性較強,企業出于保護其自主知識產權等的考慮,一般不讓學生或教師去接觸企業的關鍵技術,同時在實習時間安排、人數保證和實習崗位上也難以滿足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教學要求。
一、校企組合新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模式較多。根據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的職業環境特點、職業能力形成過程以及行業企業的生產特點,高職院校道橋專業生產性實訓基地逐步形成了“企業主導”“院校主導”“共建共享”等組合模式。
企業主導模式是以企業為主組織生產和實訓的一種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其優點是校企雙方同時受益,對企業來說,有利于降低成本;對學校來說,既獲得了生產性實習實訓場所,又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其缺點是企業偏重于生產和經營,可能影響到學校實習實訓的質量。
共建共享模式是指由學校與企業按照互利互惠、優勢互補的原則,采用企業化管理運作模式共同建設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的模式。共建共享模式是指由學校與企業按照互利互惠、優勢互補的原則,采用企業化管理運作模式共同建設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的模式。其優點是責、權、利明晰,有利于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降低了人工費用,也有利于解決企業高技能人才的儲備問題。缺點是校企合作的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可能會影響合作的穩定性,由于在教學安排上要考慮企業的生產實際,所以實踐教學的主動性、靈活性相對較小;校企合作的深度與廣度不同也會導致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效果差異很大。
學校主導模式是指學校作為投資主體,通過自籌資金方式建設的由學校運用市場機制經營管理的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該模式優點是學校在教學安排上自主性強,更能滿足專業實習實訓的需要,同時,兼顧生產和實訓,能更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最大的優點不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是以生產為依托,通過真實的生產過程,在教學上實現“教、學、做”相融合,在功能上實現“產、學、研”一體化,使實習實訓基地成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相結合、能力培養與知識應用相結合、學校學習與企業就業相結合的橋梁與紐帶。因此,在院校主導、自主經營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過程中,除了應實現人才培養的基本功能外,還要積極探索職業培訓、技能鑒定、技術服務和職業素質訓導等拓展功能的實現。
二、校企組合模式的實踐與應用
高職教育與行業有著天然的聯系,從其誕生開始就確立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標準。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高職教育必須突出實踐教學,強調能力本位,也就必須自力更生、自謀生路,加快院校主導、自主經營的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步伐。
我院利用人才、資源等優勢迎合行業發展,成立了公路設計院和公路工程試驗檢測站等企業,為服務行業、服務社會和服務學院發展、教學等都發揮了突出作用,使之成為我院人才培養的特色與優勢。我院還有利用自身優勢,深入探索院校主導、自主經營的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新模式,在理論與實踐方面不斷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我院積極按照教育部教高[2006]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的要求,加大了各項投入: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本著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加強了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廠校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的各項條件。積極探索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校企組合新模式,由學校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師資等方面的支持,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的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2.依托設計院、檢測站等校中廠優勢,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初見成效。在基地建設、運行和管理機制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以學院為主導、校辦企業獨立運行的模式,建設學習型的生產性教學實訓基地。一方面,生產性教學實訓基地建設及運行過程中,能充分發揮企業的人才、資源優勢,深入參與到學院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既能給學生創造真刀真槍的實訓機會,又為實訓基地從消耗型轉化為生產型摸索了經驗,有效地促進了產學結合,為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增強了高職院校“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促進了以專業教學改革為核心的內涵建設。實踐教學環節得到了重視,高職教育的類型特色得以凸顯。實踐課時的增加,使得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通過生產性實訓,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明顯增強,職業技能和就業質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3.初步實現了資源共享。由于基地具有輻射影響作用和公共資源共享的特性,服從“服務于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初步實現了資源共享,發揮了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培養行業短缺性技能型人才的功能。
三、結語
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以培養上崗“零適應期”的技術應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為目標的,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工學交替的教育過程,以生產帶動實訓,使學生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通過生產性實訓,獲得專業技能的提升。由于國內職業教育對于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保障體系尚未完善,特別是在建設與運行機制上受到觀念滯后、機制障礙等因素的制約,以至于目前生產性實訓基地的運作機制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尤其是在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規模受限制、設備陳舊老化、資源配置不合理、功能開發有待創新、資金投入不足、管理運行機制、指導教師水平不高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地研究、改進與創新。
課題項目:吉林省教育廳2015年度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15ZCZ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