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偉
(河南省南陽豫西協和醫院 南陽473000)
通絡蠲痹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RF、ESR、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響
李小偉
(河南省南陽豫西協和醫院 南陽473000)
目的:觀察通絡蠲痹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RF、 ESR、CRP及免疫球蛋白(IgA、IgM)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4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對照組給予風濕液治療,觀察組給予通絡蠲痹湯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RF、ESR、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差異。結果:治療前兩組RF、ESR、CRP、IgA、IgM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RF、ESR、CRP、IgA、IgM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應用通絡蠲痹湯治療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通絡蠲痹湯;免疫球蛋白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stis,RA)為臨床常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關節外病變、關節滑膜炎,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工作的影響較大[1]。臨床主要為藥物治療,以減輕患者關節癥狀,增強免疫功能,達到保護肌肉與關節功能的目的[2]。從中醫角度出發,RA為因正氣不足以及外部受風寒感染所致,中醫治療應遵循整體調節理念,以達到多靶點、多層次之功效[3]。本研究旨在探討通絡蠲痹湯治療,對RA患者RF、ESR、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84例為研究對象,均符合RA相關診斷標準[4~5]。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例。觀察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23~76歲,平均年齡(47.584.81)歲。對照組男22例,女20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8.045.03)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情且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風濕液(國藥準字Z51021692)口服,20 ml/次,3次/d。觀察組給予通絡蠲痹湯治療,藥方組成:續斷、防己、桃仁、制川烏(先煎)、補骨脂各15 g,熟地黃、狗脊、青風藤、秦艽各20 g,紅花、全蝎各6 g,黃芪30 g,細辛3 g,水煎取汁250 ml,于早晚2次口服,1劑/d。兩組均治療16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類風濕因子(RF)、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IgA、IgM)水平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RF、ESR、CRP、IgA、IgM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RF、ESR、CRP、IgA、IgM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指標比較()

表1 兩組各指標比較()
時間 組別 n RF(kU/L) CRP(mg/L) ESR(mm/h) IgA(mg/L) IgM(mg/L)治療前 對照組 42 138.56 0.62 t 0.376 0.156 0.220 0.226 0.303 P>0.05 >0.05 >0.05 >0.05 >0.05治療后 對照組 42 117.58 0.59觀察組 42 139.1418.68 47.2615.63 72.6328.16 3.860.41 2.1519.13 46.7216.24 73.0128.41 3.840.40 2.11 0.45觀察組 42 82.3611.58 25.369.42 56.2318.57 2.410.29 1.72 0.32 t 16.616 4.681 6.320 10.238 4.812 P<0.05 <0.05 <0.05 <0.05 <0.057.39 17.256.11 32.6915.42 1.520.11 1.41
近年來,RA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6]。RA為非特異性炎癥,病變部位多累及肩關節、膝關節,患者容易出現關節軟骨受損、纖維強直等,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活質量[7]。目前臨床治療RA通常采取西醫與中醫兩種治療方式為主,西醫治療利于快速緩解患者關節疼痛癥狀,但由于治療過程中藥物副作用較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臨床用藥的選擇,綜合效果不佳。
中醫學中將RA稱之為“頑痹、旭痹”等,風寒濕三氣夾雜合而為痹,中醫癥候早期以邪實為主,病久多以虛實夾雜較為多見,而不論邪實與正虛,日久則致血滯為瘀、濕聚成痰,痰瘀互結病理變化。通絡蠲痹湯方中續斷與補骨脂具有強筋健骨、補腎壯陽之功效,防己、青風藤以及秦艽可通經絡、祛風濕,桃仁與紅花可活血止痛通絡,制川烏與細辛可通經止痛、溫化寒濕,熟地黃可益精填髓、補血滋陰,狗脊具有強腰膝、補肝腎、祛風濕等作用,全蝎可達祛風通絡化痰之效,諸藥合用可標本兼顧,具有祛風散寒、補腎強骨、化濕活血的功效[8]。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RF、ESR、CRP、IgA、IgM水平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RF、ESR、CRP、IgA、IgM水平均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通絡蠲痹湯有助于減輕患者關節軟骨炎癥,增強機體免疫力,降低疾病活動度,對提升臨床治療效果與患者生活質量均有積極影響。綜上所述,RA患者應用通絡蠲痹湯治療療效確切,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與機體免疫力,延緩病情進展。
[1] 熊俊慧,薛靜,丁振華,等.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聯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療效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16,36(18):1582-1585
[2] 阮強,姜明孝,楊博峰,等.蜂針療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7,21(5):68-71
[3] 梅莎莎,宋恩峰,項瓊.中西醫結合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1):76-78
[4]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4):265-270
[5] 鄭筱英.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1
[6] 蘭巧芬,廖煥金,陳秋華,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嗜堿性粒細胞活化機制研究[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7,33(1):85-89
[7] 李慧敏,趙喜玲,李小云,等.黑骨藤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有效成分研究[J].中藥材,2016,39(3):649-651
[8] 李雪芬,鐘詩婷,鄧矢明.益腎蠲痹丸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河南中醫,2017,37(2):313-315
R593.22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7.06.048
201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