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潔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懂得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知道“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2)初步了解說理文的結構特點,明白說理文中的事例要緊扣觀點、多角度選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再識結構特點
(1)通過上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是我們小學階段學的第一篇說理性的課文,顧名思義,這類課文第一個特點就是——“言之有理”,這篇課文題目直接就告訴我們它講的就是哪一方面的道理?(“勤奮”)
(2)是的,為了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說透徹,作者在文章開頭先提出觀點,這個觀點就是——(引讀觀點),再舉了兩個能證明他觀點的事例,一個是——司馬光的事例,另一個是——童第周的事例,最后得出結論——引讀結論。
(3)這就是說理文的基本寫作思路:先提出觀點,再進行論證,最后得出結論(串連結構圖)。
可見,說理文的第二個特點就是“言之有序”。
(4)這節課我們要來認識這類課文的第三個特點——“言之有據”。指名說說這里的“據”就是指說理文中的事例。
這些事例的選擇和敘述可是挺有講究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細細品味本文中的這兩個事例,看看作者在選材上有什么講究。
二、研讀事例,體會選材方法
1.比讀事例找相同,感悟選材扣觀點
教師出示表格及要求學生自讀二、三自然段,思考:司馬光的事例與童第周的事例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交流:相同點(兩個人都是通過勤奮才獲得成功的)。
研讀文中兩人事例,感受作者如何緊扣觀點敘寫事例。
(1)打開課本,默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圈畫關鍵詞句,看看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馬光的勤奮?請圈畫出來。
(2)交流。屏顯:小時候,每當老師講完課……滾瓜爛熟為止。①“滾瓜爛熟”:怎樣才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一氣呵成、甚至倒背如流)要讀到這樣的程度,肯定下了很大的工夫,這就是勤奮。“一遍又一遍”:是兩遍嗎?(讀了許多遍,多得數不清。)是啊,無數遍的讀書,一直讀到滾瓜爛熟,這也是勤奮。“高聲朗讀”:默讀便于思索,朗讀便于記憶。高聲朗讀雖然很累,但是這樣讀書不光眼睛看得見,耳朵也聽見了,這樣注意力更容易集中,背起來更快。這還是勤奮。“一直”:讀的時間長,堅持不懈,這也是勤奮。“躲在屋里”:生怕被別人打擾,多認真、多專心啊,這還是勤奮。“每當”:這樣的事情是一次嗎?兩次嗎?“每當”說明勤奮已成了司馬光的習慣!②小結:剛才我們抓住關鍵詞,讀出了司馬光小時候的勤奮,下面讓我們一起通過朗讀來再現他小時候勤奮讀書的樣子吧。
屏顯:長大以后,他更加勤奮,為了……“警枕”。①長大以后,司馬光更加勤奮。“誰來給大家讀讀這段文字”其余同學思考:這段寫司馬光勤奮到了什么程度?你們能用上一些成語來形容一下嗎?(夜以繼日、廢寢忘食、通宵達旦等。)②在這過程中,有一樣東西見證了他的勤奮,那就是——警枕。映紅“警枕”:這是一個怎樣的枕頭?請你們讀讀關于它的介紹,想想“警”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提醒、警戒。)追問:你為何這么理解?司馬光用這個特別的枕頭想提醒自己什么?(提醒自己抓緊時間讀書寫作)③是啊,無論是深夜,還是凌晨,只要“警枕”一提醒他,他就會趕緊起身繼續讀書寫作。這個“警枕”一直陪伴了他19年,近七千個日日夜夜,一直到他編成了著名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是勤奮!我們一起來讀好這段話,突出司馬光的勤奮。④同學們,如今“圓木警枕”已成為一個成語,它的本意就是源自司馬光的故事,是指——引讀。現在常用于形容人刻苦自勉。
(3)作者在講述司馬光勤奮的事例時,先寫他小時候——抓緊時間讀書,再寫他長大后——用警枕提醒自己抓緊時間讀書寫作,最后寫通過19年的時間——編成了史學巨著《資治通鑒》,這就是——“一生勤奮”,所以,文章最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齊讀。)
(4)下面,我們再來讀第二個事例——童第周的事例。
(5)學生默讀第三自然段中童第周的事例,思考童第周的勤奮體現在哪里?畫出關鍵詞句,可以寫寫簡單的批注。
交流:
預設1:“第一學期末,他的學習成績很差,但他毫不氣餒,急起直追……當天的學習內容。”
師點評:從這兩句話里,我們可以讀出四個字——起早貪黑。起早貪黑地學習,每天如此,還不斷改進學習方法,這是多么勤奮。
預設2:“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了上來……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
師點評:為了把成績趕上去,他是那么堅持不懈,這就是勤奮。
預設3:“后來他遠渡重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師點評:注意這句話,光從字面上看,你們能看到直接反映童第周勤奮的關鍵字詞嗎?(沒有。)那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個內容寫進去呢?(指名說說。)
預設:學生說不出的話,可以如下引導——
不急,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高難度的青蛙卵剝離手術”究竟難到什么程度?——屏顯:1930年,生物界正在研究青蛙卵。青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外面緊緊地包著三層像蛋白一樣的軟膜,因為卵小膜薄,手術只能在顯微鏡下進行。手術時手的動作稍有不當,卵膜就會被撕破。許多人包括童第周的教授——歐洲著名生物學者勃朗歇爾都失敗了,這簡直成了當時生物界無人敢挑戰的最大難題。
就在這種情況下,童第周毅然進行了這個高難度手術,并獲得了成功。但你們可知道,在這成功的背后,童第周付出了怎樣的艱辛!請看——
屏顯,引讀:
沒有電燈,他只好把顯微鏡搬到室外,冬天利用雪地微弱的反光,夏天烈日當頭,汗水滴在視鏡上模糊了視線,仍然堅持攻關。
沒有培養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廢棄的茶杯、玻璃瓶、碗等代替;
沒有顯微解剖器,就自己用手拉細玻璃絲,一次,兩次,三次……
讀到這里,再回過頭去看這句話,你們覺得它是否也寫出了童第周的勤奮?
讀了童第周的事例,你最想說什么?(自由表達:提示一下可以用上恰當的關聯詞)
你們說的這些意思正如本文的作者所說——屏顯名言“即使基礎比別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樣可以成才的。”又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屏顯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齊讀)
這句名言中藏著一個成語,就是——指名說說“勤能補拙”的意思。(這個成語指后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是的,雖然小時候童第周學習成績很差,但是他憑著自己的勤奮獲得了成功,這充分證明了“勤能補拙”。讓我們齊讀這一段,感受童第周的勤奮。
小結:(點出板書中的兩個“勤”字)你們看,作者選取的這兩個人的事例都跟勤奮有關,并緊緊圍繞“勤奮”進行敘述,可見說理文選取事例時要緊扣觀點。(板貼:緊扣觀點。)
(6)過渡:看看兩個例子有無相同點?
兩個例子的主人公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是的,這兩位主人公都是通過勤奮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作者用事實證明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也再一次說明選取事例要緊扣觀點。
2.比讀事例找不同,感悟選材多角度
(1)過渡: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兩個事例有何不同點。
(2)交流不同處:
一是起點不同:司馬光天資聰穎,童第周基礎較差。是啊,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那個時候他只有5歲,真是個天資聰穎的孩子!而童第周卻17歲才進中學,這樣兩個數字,就能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他們兩個之間的差異了。
二是年代不同:司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現代人。
三是同學們,為什么作者要選取一個古代的事例、一個現代的事例?又為什么選取一個天資聰穎的、一個基礎較差的呢?
(3)小結:是的,作者選取的這兩個事例雖然都是關于名人勤奮成才的事例,但是事例中的人物起點不同,所處的年代也不同,這就叫多角度選材。這個“角度”不僅僅是指人物的起點、所處的年代,它還可以是人物所在的國家、地位以及事例的正反等,這樣避免了事例的重復,也使說理更充分、更全面。
三、學以致用,鞏固選材方法
(1)老師這里還有一些事例,如果讓你為這篇說理文再選一個事例,你會選哪個?同桌討論一下,說說理由。(特別提示學生:注意緊扣觀點、多角度選材。)
(2)出示課外的事例,學生思考如何選取典型、緊扣觀點,從不同的角度為課文補充事例。
(3)學生交流選擇結果,并陳述理由。
(4)小結:根據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來看,選擇這個事例是最恰當的,因為這個事例不僅緊扣觀點,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作者的觀點。
有了它的補充,就更能說明——引讀“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
有了它的補充,也就更能證明本文開頭提出的觀點——引讀“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梁是勤奮。”
有了它的補充,也使我們更加堅信本文結尾得出的結論——引讀“只有一生勤奮,才能有所作為,才能對人民、對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對照板書,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了《說勤奮》這篇說理文,了解到說理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據。為了把理講清楚,在選材時我們要——緊扣觀點、多角度選材。當然,說理文除了選材上的特點,在寫作上還有一些特點,比如說理文中的事例與一般寫事的文章在描寫上有很大的不同,在今后的說理文學習中,我們會繼續深入學習。
五、布置作業,課外延伸
緊扣《談誠信》的觀點,多角度選取事例,你會選哪些?為什么?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劉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