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珊玲
摘 要:文章就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與班級管理中中學生道德養成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討論。初中思想品德學科與中學生道德養成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應把思想品德學科作為學生道德養成的主陣地,作為法制教育、主題班會的輔助手段。
關鍵詞:思想品德;班級管理;中學生道德養成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課程教學的特點
(1)盡顯品德教育。初中生正處于思想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思想品德課起著重要的先導和支撐作用。思想品德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導之以行,即在科學理論和正確思想意識指導下進行實踐。例如,初二上學期第二課《孝敬父母》,其意義在于使學生明白“父母不但給予了我們生命,而且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并且要使學生把這一知識內容作為行為指導,懂得理解父母、孝敬父母。
(2)貼近生活,重視擴展學生生活實際。初中思想品德課要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交往、學會做人,學會成為生活的主人。教師要從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實際出發,圍繞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我與集體、國家和社會”等關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國情教育等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社會生活的要求和規范,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二、中學生道德養成的特點
所謂養成,就是培養而形成。通過家庭、學校、社會等思想教育途徑,經過反復訓練、教育培養社會公民去遵守大家公認的準則或規范。
(1)規范性。養成教育以制定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為起點,并依據規章制度、行政措施或運用一定的組織紀律來約束、協調、規范受教育者的行為。離開規范性,養成教育就失去了權威。從一定意義上說,養成教育是一種規范性教育,就是運用靜態規范(規章制度)去動態規范(管理規范)受教育者的過程。
(2)實踐性。整個養成教育過程都是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展開并發展完成的。離開了社會實踐活動,養成教育就無法進行。
三、思想品德課程教學與道德養成的關系分析
養成教育是中小學德育的關鍵,“德是表現在行為上的習慣”“德只能在習性或制約中尋求”。在中小學德育過程中,抓好學生養成教育非常重要。養成教育專家關鴻羽教授說:“養成教育雖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卻是德育中最‘實的部分。”當前學校德育實效性不強,存在著知行脫節的現象,普遍存在著“九小”問題,即“小霸王”“小懶蟲”“小饞貓”“小犟牛”“小依賴”“小散漫”“小野蠻”“小磨蹭”“小馬虎”。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就是加強養成教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既要重視課堂教育,更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别B成教育有利于學生成才、成人;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社會的進步。養成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訓練法。只有反復訓練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貫的、穩定的動力定型,這是人的生理機制所決定的。在一定意義上說,沒有訓練就沒有習慣,就沒有養成教育。但是教師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訓練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訓練必須持之以恒。良好習慣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在長期的反復訓練中才能養成。切不可“一曝十寒”,要有耐性,不怕反復。行為訓練要抓反復、反復抓。
(2)要把握關鍵點,抓好第一次。習慣訓練要重視第一次,第一次往往印象深刻,先入為主,具有導向作用。如果學生第一次偷東西,教師發現了,實施有效教育,可能以后就不偷了。如果學生第一次偷東西時教師沒發現或沒重視,學生偷了十次教師才發現或才重視,就不好教育了。
(3)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中學生模仿性極強,教師的行為習慣就是學生的榜樣。教師對孩子進行的養成教育,其體現在教師的品格之中,由教師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注入學生的心靈。因此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加強自己的修養,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以學促學,以趣激趣,以情動情,以意志訓練意志,以性格培養性格。
四、結語
正是因為思想品德課課程教學內容和核心與中學生道德養成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與班級管理更是一脈相承,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育與班級管理中,把思想品德課課程教學與中學生道德養成結合起來,進行班級管理,讓班級管理真正起到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 霞.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及其改進措施[J].新課程(教師版),2009(9).
[2]陳燕娟.中學思想政治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版),2008(5).
(作者單位:廣東省中山市浪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