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澤平
摘要:積極心理學的出現,給當前陷入困境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鑒。結合中職生的心理特征,從幸福開篇、積極自我、快樂心情、無悔青春、感恩常在、適應職業、幸福結語等七個方面對“幸福在我心”心育課程內容進行實踐與反思,探索了適合在中職學校開展的心育課程的結構與內容。
關鍵詞:中職 積極心理學 心育課程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已經意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性,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層出不窮,但是部分教材普遍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缺乏理論體系支撐;二是過于關注學生的不足。隨著心理學進入21世紀,關注人類幸福感與優勢的積極心理學運動日益聲勢浩大,積極心理學在我國教育界也得到了廣泛響應,越來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者開始推崇“幸福教育”,因為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關注學生的積極情緒、積極情感、內在潛能,等等。筆者所在學校結合中職生的心理特征及學校的實際情況,以“積極心理學”作為理論支撐,以“幸福”為切入點,以“積極”為導向,實施以“幸福在我心”為主題的心育課程。該課程包含“幸福開篇、積極自我、快樂心情、無悔青春、感恩常在、適應職業、幸福結語”七大版塊的內容,旨在讓每一位學生在心理課堂中收獲幸福,逐步成長。
一、“幸福開篇”——激發學生參與心理課堂的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的“首因效應”強調“第一印象”的重要性,該效應指出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會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巨大影響。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在第一節心理課上給學生帶來足夠的心理體驗,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促使學生對往后的心理課產生期待心理。“幸福開篇”由第一課《幸福課,開講啦》打響第一炮,由第二課《走進心理健康》深入學生內心。《幸福課,開講啦》的教學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初步了解心理課堂的內容及要求以及激發學生學習“幸福課”的興趣,促使學生意識到內心的巨大潛能。在實踐過程中,第一課的課堂效果非常不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彼此互相認識與了解,學生參與心理課的興趣大增。這為往后的教學奠定了非常重要的感情基調。第二課《走進心理健康》的教學目的主要是了解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點以及理解心理咨詢,該課是第一課內容的延伸與深入,內容安排十分合理,實操性也較強。
二、“積極自我”——引導學生認識自身優勢,挖掘潛能
積極心理學關注個體的優勢和美德,增加了人們對自身力量的認識,當人們將這些能力更有效地運用到學習或者工作中,將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從而產生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積極的情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著重于關注學生的優勢與潛力,應試圖激發學生的內心潛力。本版塊的內容設置為《我的未來不是夢》《尋找真實的自己》《張開隱形的翅膀》《Love life》。由于中職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整天無所事事,對未來感到迷茫,因此,本版塊將目標意識教育放在首位。《尋找真實的自己》及《尋找自己的閃光點》都歸屬于認識自我、接納自我的內容,這是本版塊的重點內容。該版塊的教學理念在于人人都有巨大的潛能,都有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在團體心理活動中,我們從各個方面幫助學生認識自身的優勢并在此基礎上珍惜優勢、合理地運用優勢。該版塊內容的設置得很好,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潛力。
三、“快樂心情”——引領學生獲得積極情緒體驗,擁抱快樂
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心理課關注學生的積極體驗與感悟,課堂中需要擴大他們的積極體驗,提升他們的主觀幸福感,而主觀幸福感有很多衡量指標,而“積極情緒”就是其中一個關鍵性的指標。中職學生的情緒問題主要表現在遇到困難選擇逃避或消極應對挫折,情緒不穩定,情緒自控能力較弱等等。因此,該版塊內容設置為《轉角遇到希望》《心靈的“晴雨表”》《我的情緒我做主》。該版塊主要關注如何幫助學生更快樂,讓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有整合自己力量和如何調控自己的情緒的潛能。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該版塊的內容比較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懂得了如何關注積極的情緒,學會尋找快樂與幸福。
四、無悔青春——激勵學生領悟青春的美好,勇敢面對困惑
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青春的話題永遠不會過時。隨著青春的萌動,中職生的性意識在不斷地發展,進入異性相識期,對性知識特別好奇,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了解,但似是而非的性知識,給他們帶來了種種焦慮和擔心;渴望引起異性的關注和好感,對愛情充滿好奇,但又不知如何面前中的挫折,同時,同伴之間的相處會給他們帶來不少的壓力。因而,該版塊的內容應包括《青春的秘密花園》《藏在書包里的玫瑰》《我們一起“談戀愛”》《人際交往的奧秘》。《青春的秘密花園》和《藏在書包里的玫瑰》目的在于消除學生對性生理、性心理的種種錯誤認知及其帶來的焦慮和恐懼;《我們一起“談戀愛”》重點在于讓學生認識愛情的本質以及對學生的“失戀”問題進行疏導;《人際交往的奧秘》是為了促進學生在體驗與分享中掌握人際溝通的方法和技巧并讓學生懂得如何面對人際沖突。該版塊各個主題十分符合學生心理特征,學生體驗比較深,能從中獲得較多的收獲。但對于理科班的學生,尤其是純男生班,在開展性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學生雖然對話題十分感興趣,但在課堂上容易出現起哄現象。
五、“感恩常在”——啟發學生學會感恩,寬容他人
感恩是一種美德,是一個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然而,眾星捧月的家庭生活為中職生創造了養尊處優的條件,再加上崇尚個性張揚的社會大環境,如今的學生更注重以自我為中心,部分中職學生情感淡漠、習慣接受和索取、不思回報。所以,感恩教育已成為心育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課程的安排與設置,該版塊主要由兩部分內容組成,分別是《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當然的》《父愛母愛親情進行時》。《沒有一種給予是理所當然的》主要是引導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去關愛他人、回報學校與社會。《父愛母愛親情進行時》則借助各種方式的體驗的活動讓學生感受父母之愛,喚起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該版塊內容雖然不多,但針對性很強,十分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也能讓學生充分意識到感恩的重要性。
六、“適應職業”——促進學生逐步適應社會,積極工作
中職學生是一群很特殊的群體,由“學生”角色向“職業人”角色轉變的過程中容易出現許多困惑,如不適應崗位,缺乏耐心和毅力,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等等。因而,在心育過程中,應從心理的角度著力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培養。因此,該版塊的內容應包括三個方面,如《終身學習,出彩人生》《角色轉換與適應》《職業倦怠與應對》。《終身學習,出彩人生》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感悟終身學習的重要性,能重新思考自己未來的職業學習歷程。《角色轉換與適應》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參與心理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自身角色的變化,借助“角色對話”游戲使學生深切感受到“職業人”與“學生”的區別,懂得如何適應新角色;《職業倦怠與應對》關注點在于學生的職業心態,避免學生在面對職業倦怠時選擇逃避的方式,鼓勵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職業壓力,并懂得合理調適。該版塊的內容看似理論,而事實更有實踐性,游戲的設置是本版塊的重點,應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內容區分開來,避免重復。
七、“幸福結語”——深化師生溝通與交流,強化教學效果
有良好的開頭,必然需要完美的收尾。當“幸福在我心”心育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應設置一節讓師生有共鳴的結束課。“幸福結語”版塊的主題是《幸福延伸》的應是回顧過去,互相感悟。本版塊既是教師的回顧亦是學生的回顧,彼此的溝通與交流,對往后的教學與成長都有極大的作用。“小調查”環節是借助問卷的方式讓學生對心理課堂進行反饋。“給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節課是什么內容”“你對幸福的理解是怎樣的”等問題的設置是為了進一步深化教學反思。“感受幸福”環節是為了讓學生體驗到幸福無處不在,需多關注自己的內心。該版塊內容的實踐效果很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學生的反饋更能讓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手段,使教師收獲了不錯的教學經驗。
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與反思,筆者認為該課程內容比較符合目前中職生實際情況,可以借鑒實施。當然,事物是變化發展的,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者,我們應該根據學生需求,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與內容,使心育課程得以落到實處,使師生從中受到積極影響,變得更有活力、更有激情、更加健康!
參考文獻:
[1]鐘志農.探索學生心靈成長“路線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鐘志農.心理輔導活動課的操作實務[M].浙江:寧波出版社,2004.
[3]陽志平.積極心理學團體活動操作指南[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