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赫男
摘要:《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是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著名作品,他在這部著作中對社會結構、社會過程、社會事實等關鍵性的概念做出了解釋。通過對這部著作的解讀,可以對人類學概念有進一步的把握。與其他人類學家的觀念進行對比與分析,學習如何在紛亂的規矩和習俗背后找到符合當下時代對人類學概念最直接的把握,這也是新一代人類學者應該把握的學習和研究范式。關鍵詞: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會的結構;人類學;社會過程
拉德克利夫·布朗,英國人,出生于1881年,英國功能主義學派的帶頭人,他使得英國的人類學繼泰勒之后又煥發出一股活力,充滿著新鮮的學術氣息。他小時候家境貧寒,父親在其年幼時就已過世,成年后就讀于英國劍橋大學并獲得該校榮譽學位。他在1906~1908年間開始對安達曼島人進行研究,并在1922年以此為基礎出版 《安達曼島人》這部科學民族志。他的學術思想對中國的人類學、社會學研究也產生重要影響,吳文藻、費孝通將他的理論用于中國本土研究,形成了中國社區學派。
《原始社會的結構與功能》是一部論文集,其中收集了他生命最后25年中所發表的12篇重要文章,在其中非常精煉地提煉了他的理論思想,并對他所一貫倡導的社會人類學做了簡要概括。在這部書中他還有條理地引用或者敘述自己所獲得的民族志材料,對一些過去傳統的觀點進行高度的點評和分析。拉德克利夫·布朗本人對這部論文集還寫了一個精彩的導論,分不同部分表達了他對社會人類學的觀點。這部書中的論文可以分為四類,即親屬制度、社會結構、原始宗教、法律。
一、歷史與理論、民族學與社會人類學
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社會人類學方法》中闡述了歷史與理論,民族學與社會人類學這兩個概念,即論證了民族學和社會人類學在方法論上的區別,民族學的研究運用的是一種歷史的方法,是一種歷史性的研究,主要的資料來源于浩瀚無窮的歷史文獻資料。但是這種研究方法也存在弊端,對于歷史比較詳細且有完整記錄的社會來說,這種方法行得通,然而,對于那些完全沒有文字記載歷史的社會,人類學家怎么辦呢?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學者就采用了猜想和臆斷等方式,拉德克利夫·布朗在這本著作中對這種偽歷史的思辨法進行了批判。而社會人類學是屬于自然科學的一個范疇,它是針對社會做一個理論性或通則性的研究,是共時性的研究。其方法主要是在個案研究資料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而發現隱含在社會過程中的那些規則,這些規則的發現完全像物理、化學等學科那樣,是經過許多次的“實驗”而得出的權威理性的結論。其實,我認為民族學和社會人類學的比較就像一個胖子和一個瘦子,胖子肉比較多意味著支持它的民族學資料非常多而全,而瘦子就沒有那么多的細枝末節,透過它直接就能夠看到一些通則性的東西。
二、社會事實與社會過程
拉德克利夫·布朗和涂爾干有較深的淵源,有人認為,拉德克利夫·布朗是英國眾多學者中對涂爾干理解最深的人,正是基于對涂爾干社會學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和批判,他才建立了基于社會過程上的社會結構研究。涂爾干認為社會作為事實而存在,社會現象只能通過社會事實來解釋,社會事實即那些對于個人具有外在強制性的普遍現象,包括了信仰、習俗、制度等文化產品,它具有外在性、強制性和普遍性。所以,通過這種規定,社會學有了自己明確的研究對象,并且是明確存在和能夠被準確把握的。我認為拉德克利夫·布朗完全認同這種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規范,并且將其推廣延伸到人類學領域。其實,他本人認為社會人類學是屬于社會學學科下的一個分支,所以這些社會學的概念就直接被應用到他的實踐中?!吧鐣祟悓W家觀察、描述、比較、分類的具體事實并不是指一種實體,而是一個過程,即社會生活過程。我們的調查研究單位總是某一時期,某個特定地區的社會生活,這個過程本身是由人類的各種行為和互動構成。”我認為拉德克里夫·布朗對于社會過程這個概念的提出與涂爾干的社會事實的定義是密不可分的,這更像是他對于社會事實這一概念的擴展和延伸。社會事實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社會過程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社會過程不再只是滿足于對習俗、制度等文化的研究,而是對于人們之間的這種交往、互動而產生的關系的研究,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意義之網。并且他也關注社會生活方式的延續和變化,這也和以前只研究歷史的民族學產生了差異。
三、社會體系和整體觀
其實這兩個概念還是有區別的,引出整體論這個概念,主要是想突出體系或者系統這個概念的動態過程,這也能夠體現拉德克利夫·布朗關注社會的思想。整體論是人類學的一個首要原理,是人類學的一個標志,對于人類學的實踐起到一個指導的作用。整體論認為整體人類包括其創造的文化是一個整體,對于這一整體的結構、層次及其內在關聯的把握是考察人類及其文化的關鍵。拉德克利夫·布朗也正是在這種原則的引導下將社會體系這一概念運用到社會人類學中。其實,社會體系就是一個社會中的社會生活方式,各種特征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相互依賴的關系。社會中文化(有人分為物質、制度、精神)各個部分之間都是存在著相互聯系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社會時,把握住社會結構內部之間的這種聯系,用一種整體的觀念去看待社會體系。
四、社會靜力學和動力學
這兩個概念是孔德提出的兩個社會學問題,在靜力學中,我們試圖發現和確定的是那種現存的或共存的狀態。在動力學中我們試圖發現的是變化的狀態。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社會靜力學是社會人類學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社會靜力學主要有兩個功能,其一是類型學上的分類,這種分類又與自然科學上的分類不同,它是基于社會生活方式或社會系統特征上的分類。其二是對于社會生活方式內在的一致性和本質的概括,通過這種比較概括,我們能夠認識社會結構的這種連續性。
五、社會進化與適應
拉德克利夫·布朗對于斯賓塞的超有機體進化論的贊同,我認為有部分原因還是與斯賓塞主張利用科學的方法有關。我在這里主要想探討的是這種超有機體進化論與泰勒、摩爾根的進化論以及布朗的進化論的聯系,斯賓塞的進化論是從生物進化論衍生出來的,斯賓塞是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引入社會學領域的第一人,認為社會的進化也應該遵循這種原則。而泰勒和摩爾根的進化論分別從文化角度對這種進化論進行了深度論證,拉德克利夫利·布朗認為這并不是一種真正的進化論學說,而是進步學說,它越來越無法解釋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社會進化論大體上與斯賓塞的進化論相似,但也有許多不同之處,它主要是從社會結構的角度對社會進化進行人類學的分析。復雜的人類社會組織也是由最初簡單的社會結構逐漸發展而來的,而對于社會的適應,主要有三個方面,生態適應、社會適應的制度方面、文化適應。
總之,泰勒和拉德克利夫·布朗對文化看法存在差異,這種差異也表現出進化論和功能論的差異。人類學研究的實質就在于對于人類文化的研究,這是人類學研究的初衷和根本。然而對于文化的定義從來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泰勒對于文化的定義類似一個靜止的物,是固化狀態,而拉德克利夫·布朗對于文化的定義則是一種動態的過程。
在社會結構這一概念上,拉德克利夫·布朗和列維·施特勞斯也存在區別,列維·施特勞斯對拉德克利夫·布朗肯定有所繼承,但是他也一針見血地批評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功能主義,他說動物能夠繁衍出一模一樣的動物,社會能夠繁衍出社會結構一模一樣的社會嗎?他認為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結構是一種經驗實體的產物,所以應當摒棄這種不靠譜的觀念,建立一套能夠適合一切社會的價值模式。這種說法有點像自然科學中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統一場理論,列維·施特勞斯認為這種價值觀念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中的認知體系,后來他就開始追尋這種統一模式,最終找到了二元對立結構。對于二元對立,中國哲學早就對此作了系統的闡述,我個人認為這種觀念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夠全面??疾焐鐣Y構的無意識基礎,就是要通過人們正常的層次,越來越深入地達到無意識層次,發現社會的深層結構。在紛亂的規矩和習俗背后發現存在于不同空間和時間中真正起作用的結構系統,這是我們人類學學者所要學習和研究的一種范式。參考文獻:[1][法]E.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M].商務印書館.1995.[2]趙旭東.從田野工作到文化解釋[M].民俗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