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
摘要: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了學分制,在學分制的基礎上進而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最初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是為了讓學生形成個性化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樣能夠更好地面對高校擴招而出現對人才培養上的“批量生產”,防止出現學生盲目選課或發生重量不重質的情況,避免因教學與管理學生相脫節的傳統教學管理模式而導致教師教書育人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對策建議
一、本科生導師制的概況
(一)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的特點及必要性
1.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的特點。
本科生導師制經過不斷發展和完善,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方式和管理制度,具體特點如下:
第一,“一對一”形式的教學指導。
考慮到學生心理和智力的不夠成熟而實施教師對學生輔導的導師制,它主要涉及學生課程的選擇,學習和生活方面。“一對一”形式的指導方式能夠讓導師更快更準確的發現問題。當前,大班級教學無疑極大地加重了班主任的工作量,教學質量同樣也得不到保證,而在該制度實施后,導師指定一定數量的學生,并有指導學生的責任,要求導師對學生要進行即時的溝通或指導。為每個學生提供個別指導,這樣有利于導師根據對學生的思想動態的把握,學習進步情況的了解,有針對性地做出個性化指導,使學生不斷獲得進步。
第二,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并重。
21世紀以來,為了更快更多地培養人才,我國教育的主要授課方式是班級授課制,學校教育也成為單純的智力教育,漸漸忽視了對學生品德的教育和人格培養,德育在教育中有所缺失。如果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而不貫之以思想就是所謂的機械教育,這并不是人類所期望得到的教育。這種偏智育輕德育的教育局面能夠通過導師教學得到更好的改善。實行本科生導師制以后,導師和同學進行親密合作和交流,使導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以其高尚的人格,獨特魅力和淵博學識熏陶和感染學生,真正實現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并重。
第三,導師制實施是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
學校的任務是教書育人、傳道授業解惑。本科生導師制作為一種教學制度也是如此,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既強調導師和學生的相互學習、相互感染,也重視師生關系的交流與溝通。不同于傳統班級授課制在于導師制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單獨和學生溝通,加強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師生之間的這種融洽關系不僅激勵學生素質得到提高,而且也促進了教師的自我激勵和自我教育。
2.導師制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理論的必要性。
我們知道21世紀最需要的就是人才,隨著教育大眾化的推進,高等教育面臨巨大挑戰,人才競爭不斷加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也不斷提高,面對這些,高等學校如何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和專業的指導,以促進學生成為一個智慧和理性全面兼具的全才已成為一個亟須探究的課堂題。人才培養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教學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根本途徑。所以只有將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同教學改革同步,才能真正建立所需要的人才培養模式。由于導師制的特點符合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因此,我們應對導師制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第二,現實的必要性。
國內本科生導師制首啟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浙江大學、北京大學試行一段時間,但在全國真正實施開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所以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必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首先是高校對本科生導師制的管理制度不完善,雖然這些管理工作是以黨委名義下發,但在具體操作中缺少正確指導,對導師缺少激勵和有效的監督措施。其次,導師不明確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沒有具體的內容,要求導什么或如何進行指導。最后,學生從開始上學一直到大學甚至是研究生,一直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只會死讀書來通過考試。學生不懂得如何學習,缺少主動性。“好學生”成了導師制培養的對象,而沒有理解導師制的深層涵義。因此,我們需要對導師制進行研究。
(二)本科生導師制研究的意義
1.導師制是大學目標追求的一種表現。
任何一種大學都要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理想,就是把自己的大學建設成自己所希望的殿堂,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把這里當作自己的所希望的學府,至少要將每一所大學向著好大學的方向邁進。不管通向這樣希望中的學府的路程如何艱難險阻,甚至需要幾代人不懈的拼搏奮斗和堅守持之以恒的夢想,但只有有夢想的大學才能夠生存下去。如果大學連這種最基本的理想也不存在或者是有了理想而不去踐行,這樣的大學只會止步不前,是不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是實現這樣學府的一種途徑。
2.導師制是大學德育和智育的雙重體現。
教育不僅僅是講授知識,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塑造。培養學生的自主、自立、自強、有愛心和責任心。這樣人格的形成必須具備良好的文化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理想人格。教師以及敬愛是一所凝聚的大學文化對學生影響最大。導師制不可否認是大學文化的反映,導師制為學生和老師進行思想和精神交流提供條件,是大學生尋找良師益友、人生目標的便捷途徑。
3.導師制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我國是人口大國,加上如今進入大學的門檻普遍低于過去,所以我國高校普遍規模膨脹,往往都是大規模班級授課,另外,新的環境新的規模加大了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不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學生來說損失較大,學生所接受的教育不單單是課堂上,而且課外活動包括與老師交流有很大的影響,實行導師制可以有效地解決以上所面對的問題。我們要重視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不能讓學生處于自在的狀態,而要由自在轉化為自為,培養獨立探索的能力,增強競爭力才能更好面對未來生存和發展的危機。
總之,創新是社會進步的保障,是民族興旺的源泉。一個民族智育學會創新才能屹立于民族之林,才能站在歷史的浪頭,才能位于技術的制高點,而這些離不開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系,只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的思維,我們相信,通過教育創新,一定能夠完成對創新人才培養的使命。而本科生導師制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
二、完善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建議
我校在實行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存在問題,為了進一步完善導師制度,以下嘗試性的提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一)導師要不斷鼓勵學生,調動學生參與本科生導師制的積極性
學校之所以實行導師制就是為了促進學生各方面得到發展,在導師制實施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校的配合,導師的參與,學生也是影響導師制實施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學校不僅要規范導師的指導行為,還要高度重視對學生的積極鼓勵。一般情況下,導師的工作繁忙加之輔導多名同學,沒有更多的時間進行一對一指導,而學生的主動性又不強,很少有同學會主動聯系導師。雙方的因素最終影響了導師制的實施效果,而學生無可厚非的成了關鍵因素。所以在導師與學生的導學關系中,導師要給與學生正確的評價和積極的鼓勵,讓學生對導師制感興趣,愿意積極參與進來主動學習,充分利用各種通訊工具與導師取得聯系,增強指導頻率。為此,學校可以制定相關制度,對學生提出必要的要求。
(二)導師與學生之間的導學關系由僵硬變得靈活
從某個角度來看,本科生導師制是建立一種導師與學生情感基礎之上的人才培養制度。本科生導師制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須使導師和學生之間有高度的默契,共同的興趣。而在我們剛開始進入大學,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選擇了自己所不了解的導師,而且一旦選好就很難改變,這種情況下就會出現學生與導師搭配不合適,導師與學生的搭配也不合適的局面。為了生師生之間的性格、脾氣秉性更加相得益彰,我們要改變這種一選定終身的僵硬的導學關系,而要靈活運用,放寬限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導師,導師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生,在這樣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形成最終最適合的黃金搭檔。
(三)要加強本科生導師制的有關制度建設
本科生導師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工作體系和管理體系。本科生導師制是一項新的舉措,要想全面落實,必須有相配套的制度。學校應建立和完善專門的導師制體系,導師制工作需要學校和學院兩方面的配合,需要專業人士管理和服務。當前,對于我校導師制度還沒有具體的定位,徘徊于教學工作和學生工作之中,沒有專門的管理和服務,由此導師工作實際效果并不樂觀。
對于導師評價制度要予以加強,將導師工作中的業績與老師評優及評職稱相關聯。評價導師工作的效果之一就是對教師獎勵和職稱晉升制度,對于教師評定條件中,工作業績突出、受歡迎的導師將優先考慮,這樣更能喜迎優秀教師擔任本科生導師的工作,也極大地調動了導師工作中的積極性。
學校也要協調與銜接導師制與輔導員制度等工作制度,由于導師和輔導員在工作中有些重復,導致有的工作缺失人員。所以,設計導師制要顧及到學生工作制度,使之明確分工、側重分明、有序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