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要:本文以“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為理論依據,結合《大學英語課程要求》和教學體驗,從教學驅動、教學促成和教學評價三個方面梳理和分析POA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實踐的可行性。依據POA理論進行教學,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英語的輸出和綜合運用能力。關鍵詞:產出導向法;視聽說課程;教學驅動;教學促成;教學評價
一、引言
近年來研究發現,當代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在特定環境背景下表達情感和思想認識的手段。根據語言輸出的心理學機制及目前就業市場對英語學習者的能力要求,文秋芳教授以英語專業課為基礎,提出“輸出驅動假說”,后將該假說推廣到非英語專業的大學英語教學中。2014年,將該學說修訂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最終將其正式命名為“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該學說既強調產出過程,又強調產出結果,充分滿足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為使POA的理論體系輔助并應用于教學,本文以POA理論體系為基礎,從課程教學的三個階段:教學驅動、教學促成和教學評價,探討POA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程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
二、產出導向法的理論體系概述
文秋芳教授提出的“產出導向法”注重的是教學過程,目的是提高二語教學的效率,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未來就業等實際應用。此外,POA強調教學以輸出為出發點,提倡“先輸出后輸入”,旨在激活學生在過去語言學習中積累的“惰性知識”,于應用實踐過程中幫助學生自主發覺不足,激發其學習新知識的渴望和主動性,進而取得更有效的教學成果。完整的POA理論包括三部分: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
POA教學理念包括三個學說:1.“學習中心說”。主張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并服務于有效學習的發生。2.“學用一體說”。從二語習得的過程來看,語言主觀意義的變化具備動態、多維、立體、漸進的特征,故POA主張教師將教學活動與任務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學”“用”不分離。3.“全人教育說”。POA認為語言教育的對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外語課程不但要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還要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及文化素養等。
POA教學假設涵蓋三個方面:1.輸出驅動假設。“輸出驅動”主張產出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故POA提出輸出——輸入——輸出新的教學順序。2.輸入促成假說。在輸出驅動的條件下,教師應在恰當時機給予學生適當的輸入性材料,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體系。3.選擇性學習假設。即學生從輸入中選擇產出任務所需的內容、語言形式或話語結構,進行深度加工、練習和記憶。
POA的教學流程涉及三個階段:1.驅動。與傳統“導入法”不同,POA將“驅動”作為課程的新開端,要求老師先呈現具有真實性的交際場景,學生再嘗試完成交際活動,最后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2.促成。該階段秉承著“輸出驅動——輸入促成”的原則。教師首先描述出產出任務,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輸入性材料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指導和檢查。3.評價。產出的“評價”分為課堂即時評價和課外延時評價兩種。
三、產出導向法在視聽說課程教學中的可行性分析
自文秋芳教授于2014年提出“產出導向法”這一理論以來,國內學者雖有研究,但真正具化至某門學科課程的探究卻十分有限,因此本文作者從POA教學流程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分析教師如何在大學英語視聽說課堂上有效地應用POA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一)教學驅動
根據文教授提出的驅動環節,教學的每個步驟都應嚴格對應并滿足相應的教學要求。其中,第一環節“教師呈現交際場景”最具創意和挑戰。既然POA試圖在每一單元開始學習之前,就要明確向學生呈現符合現實的真實場景,那么該場景的選擇就必須具有交際性,該單元的話題也要具備認知挑戰性。以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二版)》第1冊第10單元Have a nice holiday!為例,應用POA理論思想,教師在產出驅動這一環節可選擇相應電影片段或紀錄片,體裁圍繞中、美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圣誕、感恩節等,亦可自己錄制微課供學生在課前學習。
第二環節“學生嘗試完成交際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課前的視頻資料,用英語介紹圣誕節,甚至可以對比中、美節日習俗的同與異。雖然學生課前有接觸,但當他們親身完成看似易完成的產出性任務時,就常會體驗到尷尬與窘迫,內心也就產生了一種學習的壓力與動力。教師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自我語言的不足,從而刺激學習的動機。
第三環節是“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在學生處于對新知識迫切追求的“饑餓狀態”時,教師需在此階段向學生闡明本單元學習目標。一類為交際目標,即通過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完成何種交際任務;另一類為語言目標,即學生應在接下來的輸入性材料里注意篩選有助于完成交際目標的單詞、短語及話語結構,這也是前面提到的POA包含的“選擇性學習假設”的任務。
(二)教學促成
“促成”階段的重點在于輸入材料的選擇。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些產出任務,如若沒有輸入材料的輔助,單憑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課堂任務是很難進行下去的,因而POA建議采用教師及優秀學生完成或模仿完成的作品作為提取詞匯、短語和話語結構的輸入性材料,此后,再去鼓勵學生做有自我個性特征的英語表達。
在輸入促成環節中,教師最后要進行“產出練習與檢查”,合理布置口頭與筆頭的產出內容,細化搭建自己的指導步驟,避免提供幫助過多,阻礙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發展,也要防止幫助過少,使學習效果不明顯。具體操作可以如下:在教學的開始階段,由教師承擔主要的任務,而在學生明確教學目標、熟悉整個教學流程之后,逐漸將責任過渡給學生,甚至可以在此將學生分為學習小組,由小組內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負責分配產出任務、尋找適合自己的輸入性材料等。所以,教師明確并細化其“腳手架”作用將有助于監控、評價和調整自己所提供幫助的方式,確保學生學習能力的逐步提高。
仍以視聽說課Have a nice holiday!為例,筆者結合POA的理論思想,將教學促成流程設計為:教師提供課本內有關中、外節日的聽力與口語練習內容,學生學習后,尋找新的向外國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任務;教師提供有關節日的名稱和傳統習俗的英文表達,學生以小組形式查找適合本組選材的材料,撰寫初稿,準備PPT做輸出展示。
(三)教學評價
評估是檢驗教學手段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據,它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從中發現問題,便于教師做出及時調整,促進未來更有效的教學。評價按形式分為即時和延時兩種。即時評價是指在“促成”階段,學生在進行選擇性學習和產出任務訓練時教師所給出的評價,這發生在課堂之上,便于教師即時把握學生的掌握情況。延時評價是指學生完成課外的產出活動后教師所給予的評價。對延時評價任務的選擇,教師需要將輸入性知識與教學目標相結合,故而可以將其產出結果分為復習性產出和遷移性產出。結合上述提到的課程,復習性產出就是學生課后自主完成教科書上的一系列課后習題,或通過書后配套光盤進行網絡自主學習;而遷移性產出可以使學生依據課前及課上所看的視頻材料和聽力語料,自主完成具有相似性任務的口頭表達和筆頭翻譯,比如向外賓介紹中國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或選取一段關于端午節的漢語介紹,讓學生課后自主完成英語釋義,從而達到視聽說課程“以視聽導說,以視聽導寫”的目的。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輸入驅動——輸入促成”為原則的“產出導向法”是以教師為媒介,有效學習的發生為核心,產出為根本目的的全新教學理論,突出強調“輸出——輸入——輸出”的教學順序。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體驗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現狀進行了梳理與分析,探討了視聽說課程中使用POA理論指導教學的可行性,通過嘗試已初見成效,發現其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還有助于克服學生口語表述的心理障礙。但POA理論的實踐還需要更多致力于英語教學改革的專家、學者和教師同行的不懈探索與努力,調整原有的課程體系、革新教科書概念,并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參考文獻:[1]彭兵轉.語言主觀意義的形成機制[J],外語學刊,2015(1):64.[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9.[3]文秋芳.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構建大學外語課堂教學理論的嘗試[J].中國外語教育,2014(5):3-12.[4]Larsen-Freeman D.Teaching Language: From Grammar to Grammar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5]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15,(4).[6]彭兵轉.語言主觀意義的形成機制[J],外語學刊,2016(6):6.[7]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