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8月28日文章,原題:北京宏偉的電動車計劃:看起來很美,但引擎蓋底下是……2015年,北京宣布計劃在2025年前控制全球電動車產業,并制定了目標:2016年中國汽車制造商將在國內市場銷售50萬輛電動車。果不其然,中國去年賣出了100萬輛電動車,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僅從數據來看,中國好像邁上了通往宏偉目標的康莊大道,但深入挖掘就會發現,中國電動車行業的增長并沒有看上去那么驚人。
電動車銷售的迅猛增長得益于政府的大量補貼和激勵。去年,中央政府為每位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的購買者提供3萬元補貼,為純電動車購買者提供高達5.5萬元的補貼。很多地方政府還會出臺額外的激勵措施。大量的補貼造成了市場扭曲。相對于大批出售的電動車,中國的充電樁極其短缺。購買者為獲得補貼傾向于購買混合動力車,但在開車時只用常規的汽油發動機,這與其說減輕、不如說加重了污染。在高補貼率的激勵下,中國169家汽車生產商幾乎全都推出了電動車模型,但其中大部分車的技術含量低、質量差,在市面上很難銷售。結果這種汽車的最大客戶往往是支持廠家的地方政府。很多時候,這些車輛都被閑置一邊,任其落滿灰塵。
為糾正這些扭曲現象,北京宣布計劃減少中央政府對電動車的補貼。從明年開始,北京將對國內汽車生產商實行嚴格的電動車生產配額。生產量超過配額的廠家將獲得積分;若沒達到配額的企業,必須從超過配額的廠家處購買積分來彌補缺口。這計劃聽起來不錯,但它不太可能讓中國實現控制全球電動車技術的目標。眾多小的本土廠家將繼續用低技術含量的舊電動車賺取積分,然后賣給合資企業等大廠家。大廠則會繼續生產和銷售中國消費者真正想要的、高利潤高油耗的傳統SUV。▲
(作者湯姆·霍蘭德,陳琳譯)
環球時報2017-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