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林

當前,各級工會的精準扶貧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談及扶貧,有人誤以為給錢就夠了,但現實并非那么簡單,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固然很多,除了山大溝深、災害頻繁的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偏僻、遠離發達地區的區位因素,生態環境曾遭破壞的人為因素,一直以來工農業經濟;善后、底子纖、因病致貧等原因外,人“愚”之主觀因素也不可忽視。
因“愚”致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共是勞動力素質偏低,二是思想觀念陳舊,三是農村家庭教育投入較少。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因“愚”致貧的根子都在教育方面。我們常說:“學習改變命運,教育成就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出了“治貧先治愚”,這對我們做好扶貧工作具有現實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扶貧須先“治愚”,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級工會在開展扶貧工作時把教育當作重要任務、重要突破口。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很重視貧困地區的教育,一直把發展教育作為擺脫貧困的重要方式。據媒體報道,早在1995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就曾給延安楊家嶺小學校長寫信說:“幫助老區、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解決學生入學困難問題,是實現共同富裕的一個重要方式,也是新時期扶貧工作的一項富有意義的內容?!苯┠?,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的理念,這都給扶貧工作指明了方向,是扶貧攻堅必須堅持的工作方針。治愚,是著眼于未來的長遠扶貧。通過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創造更好的條件,可以提升某個家庭,甚至某個貧困地區的人口素質,促使從根本上消除貧困。同時,還可以通過“授之以漁”的方式,從職業教育、農技推廣、拓展信息流通渠道入手,培養有科技素質、職業技能、經營煮識與能力的新型知識化農民,提高其生產技能,增加其獲取更高收入的工作機會,可以穩定其氣生的收入,實現脫貧目標。
更有意義的是,“治愚”的過程還是為貧困家庭的孩子展現嶄新精神世界的過程。通過“治愚”,可以讓他們增長見識,萌生憧憬人生的渴望,從而在他們的內心播下一粒希望的種子,這顆種子在生根發芽成長的過程,就是消滅貧困的過程。雖然這樣的過程有點漫長,但只要有了希望,我們就會有與貧困對抗到底的不竭動力。
投入再多的資金扶貧,倘若貧困農民依舊“愚”而缺“智”,返貧率仍會很高,只有加大“治愚”的力度,才能徹底拔掉窮根,才是扶貧的精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