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璞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互聯網+”的應用范圍也十分廣泛了,目前我國各行各業都被互聯網技術深深的影響著。就高校教育而言,用“互聯網+”的模式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可以說既是一種機遇,又可以說是一種挑戰。現如今雖然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提倡“互聯網+”的概念,但是表面形式過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實施,互聯網和高校教育沒有得到真正的跨界融合。本文就此分析“互聯網+”教育高校的現狀,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教育;融合;建議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傳統企業聯合,為用戶創造價值,也成就自己的新價值。“互聯網+”高校教育是一種新的教育變革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高校教育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對高校教育技術進行創新,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以及教學模式、方法以及教學理念等具有沖擊與影響。
一、“互聯網+”高校教育的現狀分析
1.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表面形式上與互聯網技術融合了,但是這個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只是將傳統的教育強行的硬套在互聯網技術上,并沒有將教育結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進行實質性的轉變。因此,目前我國高校教育與互聯網技術只是表面融合、實質相離的狀態,“互聯網+”高校教育還沒有發揮到真正有效的作用,高校教育的互聯網化只是一個空殼,“互聯網+”的創新融合沒有真正賦予到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系上面。因此教育工作者當前應該努力探尋互聯網與高校教育的融合點,促進其真正意義上的跨界結合。
2.教學資源無法全面共享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隨之發展的就是全國的各大高校。高校在快速的發展,擴招的人數不斷增加,現如今高等教育已經很普及了。因此我國教育不斷進步,各種科學技術也在迅猛提升,優秀頂尖的人才從屈指可數到大批涌現。但教育科技在前進的過程中仍然避免不了“絆腳石”的阻礙,在這其中就有高校的教育資源共享的問題。有的高校雖然已經提供了一些課程資源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但僅僅共享的是精品課的教學資料,其他大部分課程依舊是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使學生缺乏很多交叉學習的方式,如跨專業選課、學分置換等,學生無法網絡共享到其他更多優質的教學資源。
3.沒有做到有效的認證、監管和考核機制
目前我國的“互聯網+”高校教育有MOOC、微課和網絡課程等形式,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首的重點高校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形式服務于師生了。眾多高校也紛紛加盟了MOOC平臺,提供各自的特色課程,表面上實現了開放大學。但是如果學生在MOOC等平臺學習的課程沒有得到學生所在學校的認可,那這種模式就不是真正的開放了。我們追究到了三個根本原因,第一,學生在MOOC等平臺上學習到的課程沒有得到有關部門的認證,學校方沒有辦法確定其課程是否達到了高校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二,沒有進行有效的監管措施,學校方無法衡量學生是否認真學習過MOOC等平臺上的課程。第三,沒有制定考核方案,學校方以及學生本人都無法判定對課程的掌握程度,能否真正學到知識。這三個問題,值得深究。
4.高校教育趨于大眾化,學生趨于盲目學習狀態
由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在不同的階段,學習能力和接受程度等也有差異,包括學生的興趣愛好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高校的大課堂教育中,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得不到滿足,有的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保證課程進度,一定程度上會制止學生在課堂上的個性化表現。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在一個大課堂中根本無法得到自己的學習所需,基礎好的學生能跟上老師的進度,基礎差一點的學生從剛開始就一直跟不上導致知識拖欠,這就導致許多學生在課堂中想學習卻不知道從何學起、該學什么的學習狀態。處在學習盲目、缺少針對性的階段。對于這種高校的教育氛圍,學生找不到學習的著力點,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
二、促進“互聯網+”高校教育發展的建議
1.轉變教育觀念,實現“互聯網+”高校教育的融合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正面臨著“互聯網+”的沖擊與影響,所以,教學過程中常規的PPT化照屏授課、單向灌輸式的授課等傳統教育思維與教育模式應該加以轉變,應該轉變成“互聯網+”的思維和模式進行教學。創設新的思維模式,使互聯網技術與高校教育能夠緊密的跨界融合。高校的課堂不該只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唯一教學手段,而是應該結合多媒體技術、移動網絡等技術帶動師生的互動模式,活躍課堂氣氛。或者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對象,各大高校之間實現課程資源共享,實現開放式大學教育。
2.以學生為主體,共享教學資源
要實現“互聯網+”高校教育模式真正給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便利,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轉變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共享教學資源的高校教學平臺。實現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未來職業規劃自主選擇課程,可跨專業跨學校。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將教學內容提前共享到網絡課堂上,設置一些問題,學生以此進行預習,尋找答案。這種方式打破了課堂枯燥乏味的氛圍,學生在課堂上可以積極討論老師提前在網絡課堂上布置的問題,主動與同學老師討論,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學生的學習也不再是為了應付考試,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選課學習。達到了以學生為主,提升教學質量的教學目的。
3.做到有效的認證、監督、考核
高校的教學平臺應該通過與相關監管部門合作,對各大加盟高校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進行評估和認證,同時,[1]還要對在線授課的教師與學生進行資質考評和實名認證,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核才能在平臺上授課和學習。學生在平臺上學習的成績也要進行有效的考核,必須確保其真實性,加盟的高校應認同其經過嚴格考核的成績,或者可以頒發相應的結業證書。平臺和開課方、學生所在學校方可以同時監管學生選課后的動態,第一步在平臺上進行簽到,第二步在學習課程時進行人臉識別。即時統計選課學生名單和在線學習時間等,對學生在線學習進行有力的監管,防止學生沒有將在線學習落實到實處。學生完成課程學時后,平臺開課方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在線考試,并將成績發布到平臺上。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滿足到自己對知識的需求,打破盲目學習的狀態。
4.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做到因材施教
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其作用充分發揮到高校教學平臺上,掌握學生的個人情況、學習能力及專業素質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學習或者職業規劃的建議,使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就業方向。學生在平臺上研究資料,能夠及時關注行業現狀,對所選職業的發展方向也有充分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現階段的學習程度提出合理的建議和選課方案。幫學生解決了學習上的盲目和沒有針對性學習的問題。同時,校方合作企業也可以通過高校教學平臺上學生的考核成績,為成績優異的學生和表現好的提供實習或者就業機會,達到“互聯網+”高校教育模式的最優化。
三、結束語
高校應該積極接受“互聯網+”的挑戰,同時最大化的利用“互聯網+”的機遇,用創新的思維轉變教育理念,提升高校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鶴,潘美宏.“互聯網+”高校教育的現狀及建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06):251-252.
[2]李惠瑨,李巧鳴,王峰娟.“互聯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與對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02):55-59.
[3]徐春玲.“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素養現狀調查分析與教育建議——以河南省六所高校的抽樣調查為例[J].新聞知識,2016,(05):63-66.
[4]孫莉,李明.“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20(11):
20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