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直接為社會服務是高校職能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并且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是高校社會服務的方式之一,本文我以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為研究對象,基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分析了高等教育改革中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的重要性,研究激勵機制對大學生從事志愿服務的促進作用,并根據目前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從而調動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性,促進志愿服務長久良性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
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是指國家、高校、志愿組織等各類主體,為促進大學生志愿服務發展,而形成一系列宏觀的制度性政策規定與管理規范,及適當的策略技術來激發大學生志愿服務行動力量的模式。①從現有研究文獻來看,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較多的側重于動機的研究,動機復雜多樣,因人而異,通過對動機的把握促進高校志愿服務事業的長遠發展。較多的文獻聚焦于志愿服務的管理機制和長效機制,對培養大學生志愿精神、建構志愿服務機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些研究對于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目前對于激勵機制的建構和完善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于如何保留志愿者方面的研究較少。雖然志愿活動是自愿貢獻個人時間和精力不為報酬的公益活動,但適當的激勵也是一種保障。本文我分析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重要性,并結合目前激勵機制的實際情況和存在的問題,以期有針對性的提出改進激勵機制的對策,從而提高大學生進行志愿服務甚至其他社會服務的積極性,使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健全。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的重要性
盡管志愿服務具有自愿性、無償性和公益性,但志愿者自身有著被認可和肯定的需要,這種需要可以通過激勵機制來滿足。《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鼓勵師生開展志愿服務。科學有效的激勵有利于倡導和弘揚志愿者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志愿服務活動中體現著無私奉獻、友愛互助的精神,大學生作為精神文明的創造者、傳承者和弘揚者,對其進行科學的激勵有利于提倡和弘揚志愿者精神,提高自身綜合素質。
科學有效的激勵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內在動機,充分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政府、高校、志愿組織等激勵主體通過系統、完善的激勵機制,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可以最大限度的激發被激勵者的潛能,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大學生奉獻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
科學有效的激勵不僅可以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促進志愿服務長久良性發展。激勵是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一種認可,在滿足大學生渴望受到尊重和認可的需求時,可以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率,更好地保留志愿者并且壯大志愿者隊伍,使志愿服務充滿生機和動力,為志愿服務長久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見,對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進行激勵在很多方面具有積極影響,完善激勵機制是必要的。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存在的問題
1.激勵方式不完善
激勵方式單一,過分強調精神激勵,忽視物質激勵。當前各高校的激勵方式主要是精神激勵,比如對優秀志愿者進行表揚、大會表彰、頒發獎狀或榮譽證書,但獲獎人數較少,大部分志愿者沒有得到激勵,同時提供適當的獎品、獎金、補貼等物質激勵較少。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需求動機多樣,并非單一的,雖然志愿服務是無償的、公益的,但不根據志愿者自身特點和需求來進行激勵很難有針對性的滿足志愿者的需求,導致積極性較低,參與度不高,不利于志愿服務事業的快速發展。目前許多高校只看重獎勵而忽視懲罰的做法也是不恰當的。激勵不僅包括獎勵,也包括懲罰,適當的懲罰可以督促志愿者進行反思,找到不足并改正,但目前的激勵機制在這方面有所欠缺。
2.志愿者權益保障缺失
隨著志愿活動的開展,大學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務過程中面臨著人身傷害、財產損失等風險。如果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必然會挫傷其積極性,進而導致志愿者流失,這是目前激勵機制急需解決的問題。高校、政府、社會作為激勵主體,三者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未形成系統的激勵機制體系,這不利于全面的保障大學生志愿者權益。雖然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志愿活動的開展,但我國缺乏針對性志愿服務的相關法律、法規。國家所頒布的《青年志愿服務條例》等法律中大多是對志愿者的義務進行規范,有關激勵和保護大學生志愿者權利的措施很少。使得大學生志愿者處于“邊緣”地帶。
3.考評體系不完善
大學志愿者在踐行奉獻精神的同時也渴望被認可、被理解、被鼓勵,參與志愿活動是追求“奉獻”和“回報”的互惠性成長的過程。目前由于考評體系不完善,許多志愿者組織在開展志愿活動時,對于志愿者的專業特長和個人潛能不夠了解,不能根據志愿者的特長和經歷來安排合適的崗位,沒有充分體現志愿者價值。當前對于大學生志愿者的優秀表現缺少統一的評判標準并且評價方式單一,許多高校都是簡單的將志愿服務經歷與評獎評優聯系在一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加劇志愿服務的功利化傾向。
4.忽視了志愿文化的重要性
志愿者文化具有引領作用,是提高凝聚力的關鍵。目前高校對于學生志愿者的激勵主要停留在積極鼓勵參與上,通過積極鼓勵動員來保留志愿者并且吸引更多的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往往忽視了志愿者文化的感染力,帶動力,這種力量是無形的,但也是有力的、持久的。當前我國高校青年志愿者文化的培養和弘揚仍不成熟,志愿者文化的價值和引領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依托文化的傳播使志愿服務被認可,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主動加入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
三、改進激勵機制的對策
1.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獎懲相結合的原則
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有助于調動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一些內容簡單,實踐起來較為容易的活動,如去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可以主要采用精神激勵的方式。精神激勵主要是激發大學生志愿者奉獻愛心、服務社會、被社會認可的內在需求。一些耗時長,條件艱苦的志愿活動,如山區支教,在強調“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時,也要給予適當的物質激勵,保障活動期間的基本生活開支,如車費、通訊費、食宿、保險等,物質激勵一定要適度,不足的獎勵會打擊志愿者的積極性,過度的獎勵則會使獎勵的意義大于服務本身,扭曲了內在動機和志愿精神。還要堅持獎懲結合激勵的原則,對于不合格的志愿者要進行批評教育,采取有針對性的懲罰措施,促使其反思改正。這樣可以維護志愿者活動的公平性,并激發志愿者的競爭意識。
2.切實保障志愿者權益
志愿服務保障不足,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加強大學生志愿者權益保障,可以免除志愿者的后顧之憂,提升對工作的認同感,增強凝聚力,為志愿服務活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政府在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服務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高校、政府和社會要共同努力,強化志愿服務的后續保障,通過頒布保障志愿者權益的法律法規,為大學生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等途徑來保障志愿者合法權益。我國要積極學習西方先進志愿者國家的經驗,頒布如美國《志愿者保護法》等類似保障志愿者權益的法律,加快頒布具有適用性的法律法規,解決后顧之憂,促使志愿者們全身心的投入,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3.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信息和考評體系
要使大學生志愿服務事業有序發展,需要建立統一的信息與考評體系,對大學生志愿者的注冊、培訓、管理,以及志愿服務的時間、經歷、效果納入一個統一的信息系統。考評體系的激勵作用體現在能根據大學生以往的志愿經歷,有效發現不同志愿者的專業特長和個人潛能,幫助大學生找到合適的志愿服務活動,這樣既可以有效解決志愿者專業性不強,角色定位不當這一問題,也能相對公平公正的給予大學生想要得到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滿足自身需求。志愿者信息和考評體系的建立完善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以其主導性和權威性聯合眾多高校建立規范的信息和考評平臺。政府應鼓勵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在招聘時以大學生志愿者信息庫為部分參照,優先錄取志愿者,這是激勵的一種有效方式。
4.培育和弘揚志愿者精神文化
志愿文化是在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形成的被志愿者認可遵從的基本信念和共同的價值觀,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對于青年志愿者具有目標導向、精神凝聚、內在激勵等作用。在大學生志愿者文化建設方面可以創新互動與交流平臺,維系志愿者之間的感情,增強歸屬感和榮譽感。還可以設計志愿者專屬勛章、專屬標識物,充滿活力和個性色彩,更加吸引青年志愿者。通過媒體對典型事跡和優秀志愿者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報道,表彰具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志愿者,使志愿精神深入人心,提高公眾認知度,這是弘揚志愿者精神文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志愿文化是推動志愿工作前進的動力,培育和弘揚志愿者精神文化可以培養廣大大學生的服務意識,吸引更多的青年參與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為志愿服務注入活力和生命力,從而推動志愿服務事業穩定健康的發展。
激勵機制對于大學生志愿活動的正常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志愿服務活動想要長久有效的發展下去,必須在堅持滿足社會需求的同時滿足志愿者個人的內在合理需求。高校應當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為指導,把握發展方向,立足特色,與政府、社會三方共同努力,正確審視大學生志愿服務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時俱進,積極創新,結合實際,提高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在組織青年志愿者活動時應從“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獎懲相結合的原則”、“切實保障志愿者權益”、“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信息和考評體系”、“培育和弘揚志愿者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保證大學生志愿服務健康穩定發展。
注釋:
①龍永紅.中美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比較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5):46-50.
參考文獻:
[1]龍永紅.中美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的比較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05):46-50.
[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3]蒯海章,潘旭.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視閾下大學生志愿服務激勵機制研究[J].老區建設,2015(04):55-56.
[4]王淑晴.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勵問題分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6(04):67-69.
[5]林瑞華,趙悅.建立大學生志愿服務長效激勵機制的研究[J].技術與市場,2013(12):327-328.
作者簡介:
張全全(1995~),女,漢族,江蘇南京市人,管理學碩士,單位: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經濟與管理專業碩士2016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