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黎
【摘 要】分層教學是針對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基本樂趣,是使得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方式。
【關鍵詞】數學;分層;教學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適應的條件,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而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有人這樣預言:今后各國的激烈較量,不在戰場,而在課堂。
1小組組成層次化
要對學生分層教學,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有的放矢。由于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人,而不是像工廠的產品制造一樣千篇一律,根據班級學生的成績、自主學習的能力、智力情況等因素,結合教材可將學生按2∶5∶3的比例對學生進行分層,分為A、B、C三個層次;A組(躍進層),基礎扎實,接受能力強,學習方法得當,成績優秀;B組(發展層),基礎和智力一般,但學習比較自覺,有一定的上進心,成績中等左右的學生;C組(提高層),基礎、智力較差,接受能力不強,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各層次內學生合理搭配,建立學習小組(每個學習小組有5位左右的學生構成,并任命一位同學擔任小組長),中途根據學生的情況或要求可以隨意調整一次,為保護學生自尊心,在分組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這樣的詞語。
2教學目標分層化
分層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對A、B、C三層要設計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師對概念的理解、規律的掌握、習題的配備,考題的數量與難度均按三個層次提出。在“教”的目標上,以課標為依據,對C層降標縮本,學生要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對B層抓標務本,達到課標的基本要求。對A層超標拓本,充分發展。在“學”的目標上,使C層基本學會基礎知識,弄清教科書上的基本概念,會處理基本問題,成績逐步達到合格水平,形成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基本能力;使B層在達到課標基本要求的同時,要適當提高,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使A層在完成規定的教學要求外,要拓展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培養較為靈活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形成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在課堂具體操作中教師應以課標為依據,根據教材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能力,合理確定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的,并將層次目標貫穿于教學過程的每一環節。例如:在學生求根公式時,制定了共同目標:會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制定了不同目標:讓C層了解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識記求根公式,讓B層學生理解求根公式的推導過程,會應用求根公式。讓A層次的學生能正確地推導求根公式,能熟練應用求根公式。
3教師備課層次化
教師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層備課,對A、B、C組的同學分別提出不同的要求,這必須在備課時體現出來。這樣在實際的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分層教學流于形式。可結合班級不同層次的學生實際情況,從教學目標、內容、時間、步驟、方法上都要分為三個層次。
教學過程設計根據情況設置“全體”、“提優”、“補差”三條線索,在課堂容量上也要正對學生接受能力不同要有不同的要求,在課堂提問上還要針對學生智能的差異有所區別。
4授課層次化
進行分層教學中極為重要的環節便是對學生實行分層授課。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有點像復式教學。限于客觀條件,不可能在同一課堂里將不同組的學生在不同的課室上課。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強化目標意識,另一方面課堂既有面向全體學生的環節,主攻基本目標,又有兼顧優生、后進生的環節,分解層次目標。即使是在共性指導階段,也要把握課堂提問的層次,讓各類學生都學有所得。通常在講授知識時,提問中等生,利用他們在認識上的并不完善,把問題展開,進行知識的研究。
例如,在學習較復雜的多項式因式分解時,利用課件展示三道題目,分別為y2+2y-24,(x2+3x)2+2(x2+3x)-24,(x2+3x-2)(x2+3x+4)-16,讓學困生做第1題,讓中等生做第2題,讓優秀生做第三題,不僅使問題層層加深,容易理解,還使各類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感受到努力的價值,從而進一步增強學習信心。
5作業布置層次化
為了在教學里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學生作業要分層,作業的數量和難度設置應該考慮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識實際水平,科學的作業量=承受力×(1+10%)。在學生對知識學習缺乏興趣的情況下,最大的作業量不應超過學生承受力的10%,難度上應該設定在不抄襲的前提下能夠回答,才有可能繼續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所以,應該減少差生的作業量,減少到能夠回答。優秀生的作業量反而應該適當增加,增加到能夠體驗到挑戰成功的愉快感。這樣循序漸進的訓練他們,使他們不斷獲得進步。
6對學生評價層次化
評價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很重要。所以我們要重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且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由于學生的習慣、智力、興趣和性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對學生的評價要分層進行。對學生的評價可分為:嚴格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和賞識性評價。如此,對于后進生我們要用賞識評價法,和家長溝通好,有些進步就要共同對孩子的進步加以肯定和鼓勵。中等生則是要求激勵評價。比如:可以加些評語:“要是再努力一些會更棒!”;“你覺得這次測試成績怎樣?進步了嗎?”,對于優生,我們不但要激勵,而且更要嚴格要求。
7分層教學的實踐思考
7.1實踐分層次教學,如果不開展學生思想動員,使學生對分層次教學正確認識,結果會使優等生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使部分后進生喪失學習自信心和進取心,從而引發強烈的負效益。另外,有的學生個性明顯,好勝心強,愛面子,不愿意接受底層次教育,會產生心理上的抵觸。所以,對學生的分層,一般不需要讓學生知道,只要教者心中有數。
7.2分層次分而有度。要據情而變,應實現動態平衡,為了激勵優生不斷進取,也設置更高的層次,鼓勵學生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7.3分層教學中優化師生關系是很重要的,教師要主要師生情感交流,積極創設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必須有民主的教學作風,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尊重學生的人格,保護他們的自尊心,盡可能尋找他們的閃光點。
7.4不要在平時教學分層,但在考試時試題沒有分層,這樣不利于正確評價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也不利于平時的分層教學。另外教師在作業布置時,往往有多多益善心理,不情愿將作業分出層次。
7.5教師應把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作為教學工作目標,不要只重視部分優等生,而忽略后進學生,要重點照顧C層學生,及時查缺補漏,在突破重點、難點或概括知識時,發揮A層學生的優勢,這樣就能做到“優生吃得飽,后進生吃的好”。既有“面向全體”的環節,又有“培優補差”的環節。
總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格、習慣、智力的不同,是我們分層教學中必須要了解與掌握的,教授知識不但要講究“因材施教”,更要講究“量體裁衣”,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喜悅,我們的教學才成功。
參考文獻:
[1]李麗潔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探索[J].科技咨詢導報,2007(11).
[2]潘文生數學分層教學淺論[J.科技咨詢導報.教育與管理,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