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太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角色必須進行轉換重新定位,才能走進新課改,適應新課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為,教與學的本質屬性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建立的辯證統一,這就要求教師角色實現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參與者、促進者
新課程中的教師將從傳統教學的支配者和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展。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富有時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師再也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善于營建和諧、民主、寬松、平等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平臺,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協調和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建立一個互相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程氣氛;要作為學生的合作者與學生分享情感體驗和成功喜悅;和學生一起尋求真理;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改變以講授為主要途徑的信息傳遞方式,大力倡導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與探究等多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在學習中展開討論,在合作探究中分析問題,在交流、匯報中解決問題。教師不再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活動的支配者、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習成績的評判者,而是現代教學中學習的設計者自主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對學生培養的目標和教師的角色由重知識傳遞向重人的發展轉變,即以人為本。教學的重心將從學生“學會”轉移到使學生“會學”,把注重“教法”轉變為“學法”。因而,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以被視為教師應具備的重要教學技能。
二、教師要由傳統的靜態的知識占有者轉變成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的研究者
過去,社會對教師職業價值的認定,主要局限于教師對社會貢獻的層次上,把教師比做蠟燭、春蠶、園丁……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強調社會責任,而忽視了教師自身教育生命的成長和發展,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的創造性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強調教師權威,忽視教師與兒童的合作關系;強調教師勞動傳遞性,忽視教與學的創造性。新課改中的教師將不再扮演“蠟燭”的角色,而是做一盞“長明燈”,不斷地“充電”,不斷地發展,不斷地完善,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自己更要光彩奪目,教學將成為一項充滿創造快樂的積極的生命運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僅僅是一位教者,而是一位孜孜不倦的學習者、教學問題的探索者,新的教學思想的實踐者和教育改革的專業決策者。新課程所蘊涵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課改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都是過去的經驗和理論難以解釋的。教師應該自覺充當一位研究者、開發者,在教學過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因此,只有教研結合,才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三、教師要由傳統教學的支配者、控制者轉換為新的教學思想的實踐者和教育改革的專業決策者
課堂知識的變化,將改變傳統的課堂面貌;課堂特別注重學習的情感體驗和創新品質的境況,發展學習的自由性和探究性是教改的趨勢,只有學會學習,才能持續發展。和諧發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課程極力倡導和追求的價值取向。課程這種控制方式是對實現思維與情感共舞的挑戰,是生成式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的多樣性、變動性要求教師做一個決策者和新的教育思想實踐者,而不再是一個執行者。為此,教師要有強烈的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的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的做法,要熟悉和掌握課程標準,通過對自己教學行為的反思、探究和改進,才能實現自我發展和自我提高,進而從策略上提高自己教育行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增強時代性使其不斷豐富和發展。
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已經不再取決于個人的選擇,而是一種教育情境的規定,一種課程發展的趨勢,這種歷史性的變化將鑄造一代新型的教師形象。誠然,實施素質教育是目前深化教育改革的主題,并且形成了廣泛的共識。現代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標準的改革在三維目標、體系、結構、內容、形式、評價、實施、管理等方面將發生重大變化,對教師各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如何提高各方面的素質,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新思考、新要求、新挑戰。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和意識,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優化知識結構,盡快轉變角色、更新觀念,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課程改革,與時俱進,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才能經受住嚴峻的挑戰,才能在教學改革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王曉輝,等.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2]李謹瑜.新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