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
【摘 要】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對傾聽做出過這樣的描述:“盡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反應。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傾聽,是一項重要的技能,擁有它,不僅能使人們更好地與周圍的人溝通、交流,更好地融入社會;還能讓人放下成見,體驗到不一樣的人生。
【關鍵詞】學生;課堂;傾聽;習慣;培養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傾聽技能也變成了教育界討論的熱點話題:老師越來越重視傾聽學生對課堂問題的回答;隨著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機會日益增多,學生間相互傾聽也變得愈加重要。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學生們在傾聽方面做得不夠,這些不足很大程度是老師在教學中沒有對傾聽給予重視。因此,我在教學中獲得一些啟發:教師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在課堂上相互傾聽的習慣并幫助學生進一步增強傾聽的能力。
一、是什么讓學生失去聆聽的意識
我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的一篇課文《走遍天下書為侶》時,備課設置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選擇一本書陪伴自己旅行的原因是什么,通過抓重點語段,品析語句,體會作者對書的情結。難點是體會文中假設、設問、反問、比喻等寫法的表達效果。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交流,最后我進行了匯總:原因一是作者對書有濃厚的感情,把書視為自己的摯友和家人,帶上自己最愛的東西出行,是人生一大快事;二是不管看多少遍,總能從一本書中發現新東西,得到新收獲,給人以不盡的精神享受。在體會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時,我還特意將兩個比喻句:“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個朋友,也是一位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展示在多媒體上,請學生發表意見,感受比喻的效果。孩子們經過短暫的交流后,便體會到作者將書喻為朋友和家,的確是一種妙喻:朋友和家,人人皆有,而且感情深摯,充分表達出了對書的喜愛,更重要的是朋友間次次相見,家日日都回,卻不會生厭,反而有新的感覺,新的收獲。
二、關于如何引導學生相互傾聽的思考
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做到認真傾聽他人的觀點,需要教育孩子們尊重他人,讓孩子們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理解問題。而要學會尊重他人,又首先需要保持一顆愛心,去關心他人的情感、理解別人的需求。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我總結了以下幾點改變:
1.精簡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信息時代的到來,讓人們體驗到了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和快捷。然而,在另一方面,過多的信息非但不能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反而使人面臨更多的干擾,導致生活和工作的節奏變得拖沓。
2.小組討論,營造和諧課堂
教師的教學是實現師生之間對話、學生與教材之間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的過程。然而,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之間的差距,使得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受到一定的阻礙。有時候,孩子們在理解某些文章主旨、情感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就需要老師這個橋梁來幫助解答。
3.思維碰撞,綻放智慧火花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而不同的性格讓他們在學習中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對于這樣不同,老師要予以尊重,要在課堂上為不同觀點的碰撞提供足夠的平臺。
三、培養學生傾聽習慣的一些實踐
讓學生在課堂里不但聽教師的點撥、引導,而且還要傾聽同學的發言,和同學互動,這不僅是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能力。既需要教師在課堂中有意識的提醒訓練,也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使相互傾聽成為習慣,變為能力。
1.堅持小組學習,提供傾聽平臺
建立課堂里小組學習的模式,從外顯上講,需要建立小組,確立組長,制定組訓、設計組牌等,落實到課堂中需要確立中心發言人。
2.加強課堂評價,確保傾聽獲益
首先改變評價的方式。改變課堂單一的由教師對學生進行yes 或者no的評價方式,采用學生互評的方式也可以調動學生傾聽的積極性。其次將評價結果量化。以前的課堂評價通常是老師口頭表揚,長久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有力的保護,因此,小組式學習提倡將課堂評價量化。
教師在課堂里加強對學生學習行為的量化評價,讓傾聽這一行為獲益,那么,學生間的傾聽就得到了強化。
3.細心營造氛圍,促進習慣養成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促使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中,要借助同伴的力量,教師應盡量營造一種氛圍,讓傾聽成為一種自覺。通常的做法是遇到好的發言時,提醒:多好的發言啊,你記住了嗎?或者是情不自禁的贊揚:這種說法比老師的還全面,你能再說一遍嗎?這樣,部分傾聽得比較好的同學接受教師的暗示往往會動筆記錄了。這時,老師又會貌似不經意的提醒:很好,有同學在記錄了,學習很有敏感性,真棒!這樣,絕大多數同學開始整理剛才同學的意思,或者在小組內詢問剛才同學的意思,讓一些好的見解在班級里醞釀,豐富成多人的思想。
總之,課堂里寧靜的革命正悄然進行,而學生靜心閱讀、耐心傾聽、理性思考、積極發言的學習狀態的發生還亟待教育者在課堂中不斷的嘗試和摸索。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育》.
[2]《人民教育》2007、2008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