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美香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已成為諸多教育者的工作目標,作為基礎素質教育的體育課程對于學生體育素養的發展具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高中體育課程的設置,是為完善和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知識。本文對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高中體育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8-0213-02
經歷過體育中考而成長起來的高中生,其體育素養依然逐漸成形,高中體育課程的設置是為完善和提高學生的體育技能,使學生掌握更多的體育知識,這一教學過程的主陣地就是體育的課堂。然而,在對高中生進行教學的體育課堂之上卻普遍存在著一些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
一、高中體育課堂教學的現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高中生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認識存在著偏差,很多學生認為對體育學習的重要性遠遠不及那些高考之中占有分數比重的文化課,“文化課學好了就能夠在高考之中取得好成績,進而擁有好人生、好未來”,這樣的觀念普遍存在于高中生的認知之中,這使得高中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常常產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努力使學生的體育素養有所提高、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這份努力卻并未為學生所接受,吃了“閉門羹”。
高中生的錯誤學習認識使得其在體育的課堂之上長期維持著較低的參與程度,筆者在自身的課堂之中發現,越臨近考試,尤其是高三年級距離高考越來越近的體育課堂,很多學生帶著隨身的小冊子來對知識內容進行背誦,表面上來看,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學生多么努力、多么刻苦,可是實際上,這個學生卻耽誤了體育課堂的學習。發自內心來說,學生的這一舉動不僅不會取得高效,還有可能因為學生自身的“一心二用式”學習而使自身對知識產生混淆,使文化課、體育課兩敗、俱傷。
歷屆學生都或多或少會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并因此使得歷屆學生的高中體育課堂都存在著積極性不高、參與性較低的現狀,面對這一問題,高中體育教師需要改善自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體育學習的長足發展。
二、構建體育高效課堂的舉措
改善體育教學課堂的現狀、解決體育課堂的現存問題,目的就是為了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體育課堂,并在這個良好的體育課堂教學之中取得高效,這在新課改所提出的要求之中,稱為“高效課堂”。那么,高中體育教師應當如何對自身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才能夠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學生參與更加積極呢?
1.轉變學生學習觀念,正視體育學習意義
學生對于體育學習意義的認識,對其在課堂之中的學習行為有著無法取代的影響作用,構建高效的體育教學課堂,首先應做的就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學習意識。筆者認為,高中體育教師可以定期選擇室內課程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的講解,并利用室內課程教學的機會,制作演示文稿為學生提供大量的案例,案例的選擇要能夠使學生明確以下兩個關鍵點:①體育學習對于個體成長的意義;②對體育學習不重視,在體育課堂參與程度不高,自身身體素質無法提高,進而使得未來的人生受到健康影響。學生對于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不受到室內室外環境的影響,設置室內教學的目的主要在于利用教室內的多媒體設備來形象、生動的對學生進行體育學習意義的明確,這樣的課堂教學能夠為體育教師之后的課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也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輔助。
2.兩點、重點相結合,促進體質整體提高
在室內的文化課教育之中,課堂是學生接受理論知識的主陣地,在室外的體育課教育之中,課堂則是學生進行實踐練習的主陣地。體育課堂的設置初衷,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構建高效的體育課堂,自然離不開使學生在體育課堂之中對自身的身體素質進行整體的提高。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之中應當以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原則展開教學,讓學生的整個身體素質都能夠獲得提高,簡單來說就是即便我們當堂課程教授學生的知識、要求學生主要進行的練習運動是乒乓球的扣球,我們也需要在課堂導入期間為學生提供其他適量的運動形式,如慢跑、準備活動等來使學生的整個身體得到放松,以此來達到構建高效體育課堂的目的。
除此之外,高中體育教師構建高效教學課堂的方式還包括開展趣味競賽活動激發學生課堂參與、選擇有效教學模式促進課堂順利發展等等,這些措施都是高中體育教師自主決定、對高中生體育學習產生影響的教學策略,利用這些策略,高中體育高效課堂的構建為期不遠。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高中體育的教學而言,課堂使學生接受知識、發展能力的主要陣地,學生的體育學習既然受限于其自身的錯誤學習認識,那么高中體育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首要工作就是轉變學生的體育學習認知,再選擇能夠促進學生體育素養有所發展的高效課堂構建方式。最后筆者想要強調一點,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固然重要,可長時間、無休止的學習會讓學生身心俱疲,體育課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放松學生的緊張身心,教育者定不可因體育并非高考項目而對其有所忽視。
參考文獻:
[1]曹軍.高中體育課高效課堂教學之我見[J].成功:教育版,2011(3):27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