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本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這幾十年里,它已深深影響到了中國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就在這種熱潮“席卷而來”的時候,它在某些方面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突,
關鍵詞:傳統文化;人本主義;沖突和對策
一、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性質
(一)對傳統文化的界定和把握
傳統文化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從字面上解釋應該是傳承下來的文化、并且是對當今社會和人們產生影響的思想、概念和理論等。也有些學者把傳統文化誤解為過去的一切文化,顧名思義,這種說法太過籠統,而且也混淆了與歷史的關系。隨著歷史發展變遷,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會保留下來,有強大生命力的文化就會被人們繼承和保留下來,而那些過時了的,阻礙人類進步發展的就會“拋棄”。還有一種傳統文化就是說每一種文化都不可能獨立的、單一的、封閉的存在,它必須要在時間和空間上是相繼和相承的,而且還必須是開放的,是相融合的,這樣的文化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充實飽滿富有活力的。我們只有掌握了對傳統文化的界定和把握,才能進行明確的探究。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演變及發展特征
我國文化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文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發展局面。在此期間主要是以儒家、道家、法家的的主要思想為主流。到了秦朝時期,秦始皇“焚書坑儒”,使法家思想替代了儒家思想的地位。而到了漢武帝時期,他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一次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占據了我國文化的主導地位。
到了近代,隨著我國封建制度的瓦解,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一股“西學東漸”的強大潮流席卷我國大陸,并打破中國以往的傳統文化,為我國形成形式多樣的多元文化奠定基礎。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更使中國的文化形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無論是舊民主主義時期還是新民主主義時期,“西學”對我國文化的發展都很大。
二、現代西方人本思潮在中國的傳播及其依據
現在西方人本思潮在中國的傳播是經歷一定的過程的,它不僅以“西學東漸”為發展的基礎,而且也與其他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一個階段: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這個時期,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開始覺醒,都開始研究中國走向的問題,他們不斷接受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其中一些學者也開始關注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像叔本華,尼采等人的思想都在當時被廣為流傳,而且影響不小。
第二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至今。這個時期新中國已經成立,而此時馬克思主義已成為我國的指導思想,人們也已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權威的,并可以應用中國的實際國情來解決一些現實問題的。所以 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和科學事業時就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50——60年代我們對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的引進和傳播中就更加注重理論方的研究了。到了80年代,更是掀起了研究西方人本主義思潮的高潮,各高校開辦探討會,開辦相關方面的課程。
三、現代西方人本思潮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
人本主義思潮傳入中國的這幾十年里,它已深深影響到了中國人們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就在這種熱潮“席卷而來”的時候,它在某些方面也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沖突,其表現如下:
(一)道德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沖突
西方的功利主義雖然是自成一派,但是它產生的根源也就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潮。西方人很早就崇尚利益至上的思想,早在古希臘伊壁鳩魯就從不同方面論證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正當性。到了19世紀英國的密爾和邊沁繼承了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和埃爾維修的理論,建立了比較系統的功利主義。功利主義的發展就體現在了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中的實用主義,實用主義認為真理、科學都是為人類獲得實際效益服務的,是實現理論和真理最大化實用的手段。它們認為凡是實用的就是道德的。正如杜威所說:“善,離開經驗的滿足,只是一個空名詞”。而中國傳統的道德主義則主張注重人的道德素質,追求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并始終把“忠、義、良、理”等傳統美德作為評價人們行為的標準。但是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一些深受影響的青年人身上看不到受中國傳統道德影響的影子,他們做事情的出發點無不以個人利益至上,從而削弱了道德對社會的約束力。
(二)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沖突
西方人本主義思潮中提到的個體主義是主張獨立個人的個性自由和解放,在整個社會和國家中依然要保持獨立地位的思想主張。黑格爾都認為在東方,人的個性是被泯滅的,而在希臘卻能看到正真的自由之花。可見,在西方諸多學者看來追求個體的完整是十分必要和合理的。而文藝復興之后,西方的一些思想家不僅強調“天賦人權”,更加注重研究社會要保持人們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由性。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我們的老祖宗卻始終強調整體利益大于一切,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整體中的一個部分,而且不斷強調個體的渺小,個體的利益離開整體將很難實現。中國共產成立之后也提倡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四、應對文化沖突應采取的態度和策略
我們深刻明白,每一種文化都有每一種文化所獨有的特點,而且每一文化都有其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當然每一種也都有它不符實際過時的一面,對待不同文化我們應該采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吸取其對我們發展有利的一面,棄其糟粕的一面。我們更不能因文化的差異而放棄彼此文化的交流也合作。我們應該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不斷吸取借鑒其他國家文化中好的一面。在堅決抵制各種腐朽文化侵蝕時,努力保持本國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所以,在面對現在西方人本思潮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沖突時,我們還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并且把這種人本主義思潮的主要學說、觀點、理論放到一定的歷史角度來考察,還要結合我國國情和文化建設的目的來進行客觀、辯證的分析和評論。在保證我國文化建設完整性的前提下,使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在我國煥發異樣光彩,使其成為當代我國文化建設體系形成的助推器,進而推進我國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643—644.
作者簡介:李欣,專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牡丹江師范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