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強能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逐漸被學生和教師所接受,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傳統教學理念、教學習慣、應試壓力等都使得素質教育流于形式化,在實踐應用中效果并不顯著。而數學作為高中課程體系的重要構成一直是教學重點和難點,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仍舊扮演“輔助”角色,“被動式”的學習方式,使得數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以“生本教育”為中心,對高中數學從“師本”向“生本”轉變進行深入的論述。
關鍵詞:高中數學 師本 生本 轉變 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已經推廣多年,然而通過實踐調查分析發現,高中教育仍舊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例如,社會環境、高考壓力等因素的影響都使得高中教育評判指標以升學率為主,同時部分高中教師受到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學生的學習情況,忽略了學生的心理變化,造成一些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學習壓力過大。這些問題的存在都在說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師必須轉變教育模式,即由“師本”向“生本”轉變。
一、在高中數學教育中“生本教育”可行性研究
通過對高中數學新大綱要求分析發現,目前高中數學課程教育重點是培養學生數序探索精神,建立數學建模思想,進而為其他學科的學習奠定基礎。另外還要求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結合具體情況進行數學探究課程教育,開展數學建模活動。首先高中數學探究課程主要內容是:問題的提出、探究問題解決途徑、解決問題、拓展問題。而數學建模則是通過數學模型的應用來應對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實現學以致用。基于此,傳統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的應用已經無法滿足新大綱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高中數學教學必須轉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教育”模式,而教師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從理論方面分析,“生本教育”符合高中數學新大綱基本要求,同時也順應了現代素質教育的發展,真正將學生放在了教學主體的位置,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二、探究“生本教育”下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
1.拉近學生同數學之間的距離,使學生對數學概念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數學這一學科與日常生活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應當讓學生在教學中體會到“數學無處不在”。但是,數學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著其自身的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開展高中數學“生本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秉承先學后教、先做后學的基本原則。例如,在進行幾何部分教學過程中,單純的依賴多媒體或者是教學模型無法使每一個學生建立空間概念,因此數學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堅持“生本教育”原則,讓學生提前預習教學內容,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組織學生到學校藝術中心參考,親身去感受建筑物的空間結構,讓學生在學習之前就了解“異面直線”、“二面角”“柱體”“錐體”等幾何概念,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發現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是如此之近。又如,在進行橢圓及其標準方程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分組,并以小組為單位讓其準備好橢圓繪制材料,同時在繪制橢圓過程中還可以進行小組比賽,從而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橢圓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也可以加深對橢圓的認識,尤其是對橢圓定義中“2a>2c”這一條件有一個深刻的認識,為今后更加深入的學習奠定基礎。
2.強化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事實上,高中數學知識點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但是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等的影響,部分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人為的將這些聯系“取消”,使得學生無法從整體上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而“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一個系統化、框架化的認識,避免“知識孤島”的形成。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無形中向學生植入知識點、概念互相聯系的意識,同時使學生掌握數學概念之間的所屬關系,將新的知識點填入到自己形成的數學學習框架中。例如,在進行“復數”章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思考和研究復數形式a+bi(a,b∈R)和實數之間的差別和關系,這樣一來學生自然就會掌握復數的基本概念。又如待拋物線教學內容完成后,數學教師可以讓學生歸納拋物線、橢圓、雙曲線之間的區別,從而順利引出圓錐曲線的概念。總的來水,“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掌握主動性,同時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式”向“主動式”轉變,一方面,提高了學生對數學知識點和概念的認識;另一方面,對培養學生探索精神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高中數學如何從“師本”向“生本”教育轉變
1.創設數學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要想學好數學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高中數學一直是困擾大部分學生的難題,且隨著內容的加深,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心理,在這種情況下,高中數學教師首先就應當制定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全面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數學問題情境創設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數學問題情境創設必須具有一定的認知價值;第二,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第三,讓學生在情境中居主體,順利解決情境中存在的數學問題。例如,在進行“圓”章節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之前可以向學生提問“車輪的形狀為什么是圓的?為什么不是橢圓?一旦車輪是橢圓的,那么行駛過程中會發生什么情況?”提出這些問題后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廣泛的討論,加深學生對圓的認識,教師從而可以順理成章的給出“圓的定義”。
2.加強互動式合作教學,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自豪感
在過去,部分教師在進行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內容一成不變,依照“概念—例題—練習”的流程進行教學,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較差,基于此在“師本”向“生本”教育轉變情況下,教師應當結合具體情況向學生提供團隊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們通過交流互動來進行數學內容的學習,一方面,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可以增強對高中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另一方面,也為學生提供了表現和提高自我的舞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和時間。在保證數學學習任務得以完成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為今后的學習提供基礎。其次,交流的內容不應當局限在學習成果方面,還應當對數學學習方法進行探討,從而學生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得以改善。例如,在進行“集合”章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預習有關“集合”的相關概念,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交流機會,每一個學生都在小組中發言,提出自己對“集合”的認識,發現問題,帶著問題認真去聽講,從而消除疑惑,加深對“集合”的認識。
四、結論
綜上所述,“師本教育”長時間居主體地位,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是被動式的接受,而教師則是“澆灌式”的教學,同時高中數學內容越來多復雜,一些學生產生了厭學的情緒,基于此,“生本教育”發展迫在眉睫,“生本教育”以其自身的優勢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探索能力、發揮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作為高中數學教師必須全面貫徹“生本教育”理念,為素質教育的實現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海波.借力慕課,打造智慧教育[J].浙江教育科學,2015,(04).
[2]袁娟.翻轉課堂:微課和生本教育的整合[J].科教文匯,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