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廉珍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以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實踐過程。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媒體已經成為當今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載體,信息技術也逐漸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得以廣泛應用。它也必然革新傳統的語文教學,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從網絡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絡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著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于語文的作用神化,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基于這樣的背景,筆者開始在網絡與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角度去探索利用網絡改進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之道。
一、主體性閱讀教學的原則
(一)培養閱讀興趣原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事物本身的認知和熱愛是產生興趣的前提。西漢學者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法國作家福樓拜也說:“閱讀是為了活著。”可見,要生存,就必須要閱讀。當今社會已步入信息時代,不閱讀,更是無法立足。
讓學生在閱讀活動中體驗到審美的愉悅閱讀是一扇窗,打開閱讀的窗戶,了解世界的精彩;閱讀是溝通心靈的橋梁,穿過這座橋,沐浴圣哲智慧的靈光,尋找先驅奮斗的足跡,聆聽志士激昂的吶喊;閱讀是一片海,遨游閱讀的海洋,領略莊子的浪漫、屈原的忠誠、司馬的憂憤、李白的飄逸、秋雨的儒雅。
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辯論會、朗誦會、演講賽、百科知識競賽、讀書報告會、寫讀書札記、故事會等,讓學生感受活動的快樂,享受閱讀的成功。還可向學生推薦文質兼美的讀物,如余秋雨的《借我一生》《文化苦旅》《千年一嘆》《山居筆記》等,張愛玲的《都市的人生》《心愿》《秋雨》《天才夢》等,還有朱自清、丁玲、冰心、楊朔、秦牧、錢鐘書等人的作品。
(二)主體性原則
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主體對閱讀材料的感知、記憶、理解、應用的認知過程,也是閱讀主體的動機、情感、態度、意志等參與體驗的過程,因此,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學生主動攝取、自主建構的過程,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體驗、自己評價,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三)立足文本原則
語文新課標提出,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接受美學認為,讀者是審美的主體,文本是審美的客體。閱讀是架設在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一座橋梁,離開了審美客體,還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嗎?而在語文教學實際中,尤其是公開教學課,許多教師沒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便忙著提問、講解、分析、組織討論,互動活躍,貌似熱烈,可事實上是離文萬里,不著邊際。閱讀當重讀,立足文本,實實在在感受文本的語言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有了真正意義的閱讀,才有真正意義的語文學習。
(四)精講原則
“講”不可或缺,但何時講,講什么,怎樣講,大有奧妙。教師的講應以學生充分的讀為前提,繁冗的講析多半是對閱讀材料的重復,教師的講不是對閱讀材料的重復,而應當是點撥釋疑,是引導啟發,是拓展深化。教師還應追求講析語言的精準生動,既讓學生獲得讀的樂趣,也讓學生享受聽的美感。
二、高中語文主體性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主體性意識較低
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依然深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認為語文教師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師普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的發揮。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并不要求學生能夠將文章真正的進行理解和體會,只需要學生掌握解題技巧和思路即可,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二)教學方式較為落后
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我國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存在諸多的不合理之處。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更加廣泛,高中語文教師開始采用多媒體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但是教師在引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并沒有真的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這樣的教學事實上仍然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效率不高。
三、主體性閱讀教學的改革策略
主體性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教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下面從閱讀的規律出發,簡要闡釋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
(一)導入激趣—引入美
興趣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語文如音樂美術,是一門藝術;猶醇釀佳肴,既為生活所必需,又給人以美的享受。作為課堂教學的語文閱讀,有別于學生的自由閱讀,教師應發揮其主導作用。課前導入或情境導入,或巧解文題,或指導方法等,以提高閱讀效率。
(1)情景導入。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教授《春》一文的導語:“我們一提到春,眼前就仿佛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一提到春,我們就會感到有無限的生機,有無窮的力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這段激情導入以生花妙筆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春景圖,情景交融,洋溢著教者對春天的熱愛之情,導語末句意猶未盡,使學生急于知道,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繪春天的呢?
(2)巧解文題。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些文章通過解題,或明確寫作對象,或點明文章體裁,或初知文章大意,或了解文章結構,或探明文章背景等。如通過對《濟南的冬天》題目的解讀可知,這是一篇寫景散文,并進一步思考,作者見過那么多地方的冬天,為什么對濟南的冬天情有獨鐘呢?教師交待背景,了解作者及其對祖國母親的由衷熱愛之情。再如徐志摩《再別康橋》,題目點明這首詩的體裁是一首抒情詩,飽含了作者依依惜別康橋的深情。詩人因此詩而揚名,康橋也因此而在國人心中駐足,詩題成為徐志摩的一個標志性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