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霖+王生平
摘 要:近年來,非法集資犯罪案件頻發,對社會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及社會安定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將分析非法集資犯罪猖獗的原因,并闡述有效識別非法集資犯罪的方法以及對非法集資犯罪的預防對策。
關鍵詞:非法集資;識別;預防
1 非法集資犯罪概述
(一)非法集資的定義
我國《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取締非法金融機構和非法金融業務活動中有關問題的通知》中對非法集資進行了釋義: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個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其他債券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的行為。
(二)非法集資犯罪的危害
非法集資犯罪具有極大的社會危害性,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參與的民眾會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由于非法集資犯罪會給民眾承諾極高的收益,且非法集資前期會讓投資的民眾真實地獲得預期收益,進而使得投資者加大投資,甚至勸說親朋好友一同進行投資。而非法集資犯罪分子往往在犯罪活動過程中就將非法集資獲得的資金進行轉移、揮霍,再加上非法集資犯罪活動資金鏈本身的消耗,使得非法集資資金難以追回,進而導致參與的民眾血本無歸,甚至傾家蕩產。
第二,非法集資犯罪易導致社會動蕩不安影響,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由于非法集資犯罪案件的涉及地域廣,涉及人員多,涉及資金極為龐大,這會導致此類案件辦案時間長、破案難度大,有關部門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案,而非法集資案件的資金去向又難以查明,加之犯罪分子的揮霍,這勢必會導致參與民眾情緒激動,集體上訪、鬧訪甚至做出更為危險的舉動,這勢必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造成社會動蕩不安。同時,由于其涉案金額的龐大,也勢必會擾亂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引發一系列的社會經濟問題。
2 非法集資犯罪猖獗的原因
(一)利用互聯網資源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僅帶來了更為方便的支付手段與更為豐富的投資渠道,也給非法集資犯罪提供了便捷的集資方式。
第一,非法集資犯罪的宣傳手段更為多樣。犯罪分子通過微博、微信等互聯網渠道進行宣傳,不僅撒網范圍大,而且相較傳統方式更為迅速,想要進行投資的群眾也更容易與非法集資犯罪分子進行交流并加以投資。
第二,涉案地域范圍更廣、人數更多。傳統的非法集資案件多為較小的區域性作案,犯罪分子將參與民眾集中安置,集中管理,而互聯網渠道的非法集資犯罪可以遍及全國各地,涉案范圍更為廣泛。
第三,非法集資資金流動速度更快。由于網絡支付的便捷,只需動幾下手指便可完成投資,因此,互聯網非法集資者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募集更多的資金,同時也能快速進行資金的處理。
(二)利用投資者的貪婪
由于銀行存款利率較低,正常的理財產品所承諾的預期回報也不高,這往往難以滿足部分投資者,而一些對相關專業知識要求較高的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如股票證券又對投資者有較高的要求。因此,一些缺乏專業知識又企圖獲得高回報的貪婪的投資者就會被非法集資活動的高收益所吸引而失去判斷力,非法集資犯罪分子正是利用了投資者的貪婪才能屢屢得手。
(三)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
由于現今非法集資犯罪手段隱蔽且涉及范圍非常廣,這就需要各地有關部門相互配合來進行有效的監管。然而,實踐中這些部門很少進行溝通,即使有部門已經發現了非法集資的苗頭,也由于溝通的欠缺而導致非法集資犯罪活動因得不到及時的遏制而更為猖獗。
3 有效識別非法集資犯罪的方法
識別非法集資需要從它的本質特征出發,非法集資犯罪相比于合法集資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
(一)非法性
非法集資是違反國家金融管理法律規定的行為,也就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行為。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擅自設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如未經批準設立商業銀行、非法從事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活動如非法、變相吸收公眾存款以及擅自、變相公開發行證券等行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表現形式如以看似合法的買賣的形式交易商品獲得報酬,實則是為非法集資目的而將商品交易作為幌子。
(二)公開性
非法集資犯罪者會通過短信、傳單、講座、論壇、互聯網等途徑進行公開的宣傳與內容的宣講,而這些宣傳內容大多是虛假的,為了蒙騙公眾投資者而故意為之,如偽造財務報告并向公眾公開,讓公眾誤以為公司擁有雄厚的資本與強大的實力,進而吸引更多人投資。
(三)利誘性
非法集資往往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約定的方式還本付息或給予回報,這種約定的方式可以是貨幣,也可以是股權或者實物,而非法集資承諾的收益率往往遠高于一般合法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如“e租寶”案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就高達9.0%-14.2%,進而吸引了九十多萬人進行投資。
(四)社會性
非法集資會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即非法集資面向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而非某一特定的人群。針對特定對象一般都是具有一定投資相關知識,具有較強的辨識能力以及風險抵御能力的人。而對于不特定對象即社會公眾,他們大多缺少這方面的相關知識,并同時受到信息不對稱的影響,這些使得他們更易受騙,非法集資者也更容易籌得資金。
4 非法集資犯罪的預防
(一)加強宣傳教育與引導
法制宣傳教育與引導不僅僅是面對一般民眾的,同時也是面對潛在的非法集資犯罪者以及政府和金融機構員工的。
第一,對于社會公眾進行的宣傳教育及引導,可以通過傳統媒介如報紙、電視、短信、橫幅等以及互聯網途徑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向社會公眾宣傳非法集資的形式、手段、特點及危害,并與時俱進地披露非法集資典型案例,增強他們識別非法集資犯罪活動的能力,提高他們對非法集資的防范意識,保護自己與家人不受非法集資的侵害。
第二,對于潛在的非法集資犯罪者,需要通過打擊非法集資成果的宣傳,表明國家政府對非法集資的零容忍態度,威懾潛在犯罪者,使其打消非法集資念頭。
第三,對于新聞媒體以及金融機構的員工,需要通過定期的法治思想教育以及職業道德教育,強化他們的識別能力與職業操守,防止他們變成非法集資的間接傳播者。
第四,對于政府人員,需要通過培訓提升其識別能力,以免被犯罪分子利用并為犯罪分子背書,導致社會公眾因相信政府而上當受騙,進而損害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二)加強行政監管
規范金融市場秩序需要有關部門傾力合作,共同實現。工商管理部門需要定期核查公司的經營狀況,清理空殼公司,及時上報非法集資犯罪線索;銀監部門需要通過監管及時發現非法集資苗頭并予以引導,對于進行中的非法集資活動及時通知公安部門調查;公安部門需要對調查發現的以及其他部門移交的案件進行及時的立案偵查并在最短的時間內破案,盡可能地為社會公眾挽回損失。通過相關部門的相互協作與共同努力,解決非法集資案件,讓社會更和諧,經濟發展更穩定。
參考文獻
[1]孔繁琦.互聯網非法集資新趨勢及風險識別點[J].中國商論,2016(10):85-86.
[2]陳江.非法集資犯罪預防和懲治實證研究[D].西北大學,2014.
[3]張建華.防范非法集資需提升鑒別和打擊能力[J].中國農村金融,2015(19):67-68.
作者簡介
張慧霖(1973-),福建省沙縣人,現為福建省沙縣人民檢察院檢察員。
王生平(1985-),福建省沙縣人,現為福建省沙縣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