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花蕾
【摘要】當下,校園德育工作的開展逐漸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而培養高素質與高品德人才,也是國家發展提出的要求。但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形成了一種新文化——網絡文化,它的出現給學校德育教育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學校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給出應對方案。
【關鍵詞】網絡文化;學校德育;影響;應對
一、引言
網絡技術的傳播,可促進信息技術進一步發展,實現智能化操作。但它除了會給人們帶來益處,同時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其原因是,網絡傳遞的信息真假難辨,有大量不健康的文化,這些文化對學校德育工作的展開帶來不利影響。故學校教育者應利用其積極影響,找到學校德育教育的新方法。
二、網絡文化對學校德育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網絡文化是在網絡環境中衍生的,在網絡環境中快速傳播,對校內的學生有很大的影響力,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來說,該資源可以無限使用,是知識的主要來源。
1.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道德認知是人們對道德規范的了解程度以及對不同道德的看法與理解。比如個人的道德觀,這是人提升自身道德品質的基礎,對社會各類事物有基本的認知。同時,信息是人們傳遞的主要對象,網絡中信息的傳遞與原有的傳遞方式相比,只需花費較少的成本,即可得到很大的收益。利用網絡,世界各地的文化都可以轉變為信息,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由原有的歸屬地傳播到世界各地。不論是處于哪一個階段的學生,都需要大量的知識來豐富自己,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這些文化的傳遞,無疑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認知,實現德性上的成長[1]。
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人們對道德已經有了基本的認知——它是人參與社會活動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這讓規范成了道德的代名詞,讓德育變成規則的教授。對于社會中的未成年人來說,長輩會強制要求他們遵守規則,使得他們缺少話語權。但在網絡環境中,未成年人有更多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有更多了解社會道德的渠道,慢慢地他們形成了自己的道德準則。
2.豐富道德內容。道德內容是接受教育者本身具有的教育觀點,由其決定遵循哪些道德原則,以及使用哪些道德規范,并且內容有多個來源,除了課堂學習外,也來源于生活和社會實踐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具有豐富與融合的特點。當下,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網絡文化與觀點。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敢于接受新事物,通過網絡接收到不同的文化,且在這個文化傳播中,他們會意識到道德不等同于規范,它是一種生活。所以,學校德育應把學生作為主體,讓其學會生活。
3.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網絡為人們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臺,很多國家領導人與各級干部紛紛在網絡上與公眾互動,討論民生,促進了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話題討論。就學校來說,社會中有不同類型的學校,這些學校內有處于社會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些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言論,而有些學生的想法一直得不到重視。網絡文化的傳播,不僅可以讓這類學生找到發言的平臺,了解不同的文化內容,也讓其發展自己的個性,熟悉社會活動,主動參與社會活動。
4.緩解學習的壓力。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增大,尤其是人才之間的競爭變得越加激烈。這一社會背景下,很多小學生、中學生的家長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讓其取得較高的學習成績,但這在無形中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導致學生出現情緒失控。而網絡文化的傳播,可以轉化學生的思維,讓其了解不同的文化內容,釋放內心的壓力,從另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知識,保持心理健康。
(二)消極影響
網絡文化的傳播既會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也會帶來消極影響。一個人關注的文化,如果是灰色文化、虛假文化等,會慢慢使其失去對事物真實性的準確判斷。對于學生來說,其將脫離實際生活,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不易保持心理健康[2]。
1.影響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網絡文化有不同的類型,且會以多種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有些學生可以準確分辨信息是否真實,而有的學生并不能分辨信息的真假。當學生長期接受虛假網絡信息時,其原先樹立的道德觀可能發生動搖,進而形成負面影響。此外,網絡環境中有大量的虛假文化、暴力內容,當學生接觸這些內容后,會對社會發展產生錯誤的理解,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且學生很少在網絡中說真話,這會在無形中給社會帶來不利影響。
2.影響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網絡的發展決定了網絡具有隨意性,缺少具有針對性的法律規范,且尚未制定網絡規范,這導致大量虛假內容、暴力文化在網絡中傳播,降低學生的道德標準,成為誘發學生做出違反社會規范行為的原因。就像是網絡游戲的暴力畫面,當學生了解這些文化時,尤其是對于事物缺少判斷力的學生而言,很容易做出錯誤的行為,學生心理認知改變了,就會從具體的行為中體現出來。
三、網絡文化給學校德育帶來的挑戰與應對
(一)挑戰
網絡上的文化與信息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除了可以給學生帶來健康的文化,也會傳播暴力文化。青少年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還有待提高,極易受到這些暴力文化的影響,不易保持身心健康。若學校沒有及時做出應對,學生很容易走上歧途。
網絡是一個開放的環境,很多地域與時間段的文化與信息在這個網絡平臺上交織,打破了國家與民族的限制,在世界范圍內傳播。而網絡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學生會不自覺地了解這些內容,慢慢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念,形成錯誤的價值取向。
如果學生長時間接觸不良的網絡文化,一段時間后,將無法控制自己,每天沉浸在網絡中,甚至做出嚴重違反社會道德、違反法律的行為,使自己變得孤僻,出現心理問題。
(二)應對
網絡可以改變人,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網絡傳播的內容,無需過分注重網絡的弊端而放棄使用網絡,而應準確把握網絡的優勢,科學、合理地加以使用,積極應對網絡文化給學生帶來的不利影響,以及對學校德育帶來的挑戰。
1.完善校園網絡制度的建設。學校不可能真正消除網絡文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其要做的是把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限制它的影響范圍。如果每個人在網絡環境中不進行自我約束,網絡的秩序將無法維持。所以,人們必須遵守規則。對此,學校可根據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在現實環境中加大宣傳力度,并優化校園網站設計,加強網站建設,由專門的網站人員定期更新網站信息,實時監控操作,保證網絡安全,引導學生自律。
2.優化學校主頁與紅色網站的建設。網絡是人們得到所需知識、信息的渠道之一,且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悄無聲息的。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功能越來越豐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的生活與思想。故而學校必須做好充分準備,糾正學生錯誤的思想。很多學校雖然有自己的宣傳網頁,但其內容、形式長時間不變,點擊率較低。對此,學校網頁的設計人員需創新網頁的設計,設計學校的紅色網站,定期更新新聞,為學生參與網絡討論提供平臺,從而擴大它的影響范圍。也就是說,學校需要主動出擊,樹立長遠的工作目標,宣傳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創新文化形式,讓校園網絡真正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3]。
3.加強對教師與網絡教育者的培訓。教師是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學生思想教育的落實者,對學生未來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但大多數教師對“網德”的理解還有待加強,不了解網絡環境的變化,其向學生傳遞網絡知識時,也只限于抵制低俗文化,并未關注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樹立與變化,以及學生網絡道德品質的提升。所以,學校應加大對教師的培訓力度,讓其了解網絡,對網絡有正確的認識,掌握更多的網絡教育技巧,提高其科學素養;采用新的教學理念,組建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善于運用現代教育方式與教學理念教學。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網絡上對學生引導,使網絡文化為學生帶來積極影響。
此外,網絡教育者需實時監控學校網站的運行情況,管理網站,展開網絡道德教育。即學校都應設立一個負責日常網站管理的機構,根據網絡特點,制定相應的行為準則,清理網站中不健康的東西,并針對學生的思想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從日常管理入手,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使學生自覺抵制不良的網絡文化。
4.加強道德教育,使學生具有自律能力。素質教育提出的一項要求即是,加強網絡德育教育,使學生可自主分辨網絡文化,有文化批判能力,自覺接收積極文化,摒棄不良文化。也就是說,教師進行德育教學時,應加入“網風”“慎獨”等內容,引導學生了解國家,了解社會,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學校德育工作的展開必須讓學生準確分辨網絡文化的優劣,有良好的自律能力,從眾多文化中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此外,學校還可以向學生灌輸道德,讓其有正確的理論意識,有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網絡規范。而學生在遵守規范的過程中,也會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達到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結束語
網絡文化對學校德育的影響分為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兩種。積極影響是強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引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緩解學習壓力;消極影響是影響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影響學生的心理行為。針對消極影響,學校德育必須積極應對,給學生正向的引導。
【參考文獻】
[1]凌宇.淺談網絡文化影響下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J].學周刊,2012(21):87-88.
[2]馮瑞建,王際川,郭宏生.網絡文化對內地西藏班(校)學生德育工作的挑戰及其對策研究[J].科教導刊,2010 (31) :120-121.
[3]劉曉倩.網絡文化對青少年道德認知發展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J].青少年學刊,2010(0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