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先進+陳曦
【摘要】為把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落到實處,培育中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中學生的認知、心理特征及當今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探索中學階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式和途徑,幫助中學生構筑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建立學校主題教育序列化體系,打造特色校園,既是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也是教育良心的體現。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目標體系;基本措施
建構社會成員共同認同的價值體系來相互維系和共同支撐,是任何一個社會和國家的內在需要,毫無疑問核心價值體系就是這個體系的核心和主導,它是維系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國家和睦的精神契約和紐帶,是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不竭的精神原動力,是指引社會前進方向的精神旗幟。中學生處在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從各種主觀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中擇取正確的價值觀,并對其認同和內化,最終體現在其成長和生活的各個方面,需要教育者在了解其身心發展特性之后,制定適合的培育目標和要求,并探索出有效實施路徑。
一、高一年級學生特點
高一年級是學生中學階段的重要轉折點,無論是學識還是心智都有較明顯的特征:
1.思想正處于從懵懂模糊走向理性科學的人生發展關鍵階段,時而理性時而感性的狀態容易在認識國家、社會、學習、人際等方面犯下錯誤;
2.逐漸成熟的思想、逐步增多的人生閱歷、不斷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沖擊著學生的大腦,挑戰學生已有的認識觀念,矛盾與沖突呼喚著、期待著能指引人生發展方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因對現實世界的低估和個人能力的高估,對個人的發展充滿各種過高的期望,這些希望又因缺乏穩固的現實基礎,使其目標和理想變幻不定;
4.心智并未完全成熟,對人、事的看法容易走極端,容易受左右,行為具備隨性和變化性;
5.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迅速增強,獨立性和成人感增強,對外界事物充滿新奇感,思考內容日益趨向社會性;
6.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容易接受、理解并形成道德價值體系。
二、培育目標及基本要求
針對上述特點,學校應制定出較明確的培養目標,在此基礎上有序地開展教育工作:
1.引導學生快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轉變,盡快了解高中學習生活特點,適應新環境、新學段、新人際關系,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人生認識奠定基礎;
2.引導學生關注時事,明確青少年的歷史使命和現實擔當,初步樹立起繁榮祖國發展、繁榮家鄉發展的思想觀念;
3.教育學生懂得并能夠初步做到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自由與紀律、民主與法制的關系,初步形成良好的公民意識;
4.引導學生熱愛新班級、新學校,培養較強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尊重集體意志并形成良好的集體生活行為模式;
5.教育學生能夠較好地遵守社會秩序與公德,能健康友好、和諧共存地生活;
6.學習必要的禮節和人際交往法則,能健康文明地與人交往,獲得友善和諧的人際關系;
7.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主、自強、自立的心理品質;
8.逐步建立起實事求是、獨立思考、講求實效、勤奮踏實、敢于創新的心理品質;
9.培養樂觀向上、積極進取的性格和多方面的興趣愛好;
10.初步形成明辨對錯是非和自覺抵制錯誤思想作風影響的能力。
三、基本措施及途徑
(一)積極倡導青少年樹立愛國意識
“國家者載民之舟也,舟行大海中,猝遇風濤,當同心互助,以謀共濟。”愛國是人們對于祖國的一種深厚的依戀、愛護,以及與此相應的實際行動。愛國是每個公民應當遵循的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也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
但中學生易把愛國這一概念神壇化,認為這只存在于理想當中,于是把愛國掛在口頭當中,行為上卻很少見有自覺付諸行動。
我們可以利用學科課堂、國學大講堂、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等教育陣地,讓明白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傳承祖國文明就是愛國的表現,愛家鄉、愛學校也是愛國的表現。教育學生樹立起為報效祖國而努力學習、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工作的堅定信念,把中華民族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發揚光大。從愛祖國的一草一木做起,做到愛家人,愛親朋,愛他人,愛社會,愛民族,愛祖國。
(二)積極倡導青少年樹立敬業意識,把忠于職守作為職業準則
敬業是公民的重要價值準則,也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要求。敬業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元素。《禮記》中有“敬業樂群”之說,孔子也主張“敬事而信”“執事敬”。梁啟超在《敬業與樂業》一文中,專門闡述了敬業的職業精神。他認為:“敬業”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簡單來說,敬業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精益求精。
對高一階段的中學生而言,我們應教育他們遵章守紀,樹立規范意識,致力于培養對自身發展有助益的學習習慣,這是敬業的保障。樹立競爭意識,利用各種活動激發學生的潛能,利用榜樣的力量來引領學生,從而產生力量源泉。教育學生刻苦實干、踏實學習、自主自律、追求卓越的行為品質和綜合成績,這就是敬業的表現。同時,教師做好敬業愛崗的表率,言傳的同時注重身教,這應該是一種浸潤無聲的影響與教育。
(三)積極倡導青少年樹立誠信意識,把誠實守信作為一生遵循的準則
誠信是中華傳統道德文化的精華。鄧小平同志曾說:“講信義是我們民族的傳統。”具體來說,“誠”是尊重事實,真誠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故朱熹曰:“誠者,真實無妄之謂。”“信”是忠于良心,信守諾言。故張載曰:“誠善于心謂之信。”“誠”是“信”之根,“信”是“誠”之用。中華傳統美德把誠信視為人“立身進業之本”,要求人們 “內誠于心,外信于人”。
對于高一學生的誠信教育,我們應抓住教育契機,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比如考試,營造誠信考試氛圍,教育學生誠信應考,磊落答卷;比如違紀學生在教師、家長的幫助下,在規定的時間,兌現了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的承諾,這也是誠信。
最為關鍵的是,營造誠信氛圍,應該團結家長與學校形成教育合力,學校教師建立公平公正的評價體系,教師家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期學生能在思想上受到啟迪,情操上得到陶冶,從而使他們的誠信品質得到升華。
(四)積極倡導青少年樹立友善意識,把團結友愛作為處世原則
友善講的是人與人之間應該建立的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在甲骨文中,“友”字的造型是順著一個方向的兩只手,意為二手協同或以手相助。我國古人強調“仁者愛人”,主張“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人際交往論,主張“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的生態和諧論,將“民胞物與”視為道德修養的理想境界。在此基礎上,古人還發展出了豐富的道德實踐理論,包括“反求諸己”“推己及人”的忠恕論,“責友以善”“以友輔仁”的友善觀。在踐行社會主義友善價值觀的過程中,應科學繼承這些傳統優秀道德資源,并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現在青少年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有的從小受寵多,性格孤僻,不善于與人相處,有的個性獨立,比較自我,思考問題大多從自我角度出發,缺乏一定的寬容和換位思考,經常因缺乏友善的意識和行為引起與同學、與教師的人際沖突和矛盾。
高一學生正好面臨與人相處的節點。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種班團活動來讓學生加強了解溝通融合,借助學校藝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借助班級各類管理干部平臺來教育引導學生做到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和睦友好。
四、研究反思
明確把握學生心理規律及身心發展現狀,積極深入解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目標及基本要求,依托學校和社會獨特而豐富的培育資源,為培育學生價值觀構建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路徑心理構建了價值體系,也就讓思想行為有了自覺的理論基礎。
高一年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目標體系的確立,為后期的探索實踐奠定了基礎,具體的價值觀培育實踐也應該不斷思考不斷總結,為高一年級價值觀培育目標體系的優化和整個高中學段的價值觀培育目標體系的完善發揮作用。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由此,在高一階段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構建迫在眉睫,要理直氣壯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到實處,切忌空泛,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在浸潤,且不能僅僅局限在“行為”這一外化層面,而應適時地助其構建理論體系,以期達到由內而外、推己及人的自覺狀態。
【參考文獻】
[1]朱繼東.中國共產黨為何有高度的價值自信[J].黨建,2013(10):27-28.
[2]張姝.中西方文學中“父與子”主題比較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1.
[3]陳都良,王菁.中小學生心理自我教育的意義及有效性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14):4-7.
[4]覃壽偉.孫中山國家建設中的海洋理念與主張[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9(11):68-72.
[5]陳瑛.愛國:公民最基本的價值準則[J].黨建文匯:上半月,201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