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銥
【摘要】文章在綜合多方觀點的基礎上,從呼吸、發聲、共鳴、情感表達、合唱訓練的角度,系統探討了音樂劇演員的聲樂訓練方式,由此為演員更好地進行聲樂訓練提供必要的指導與借鑒。
【關鍵詞】音樂劇演員;呼吸訓練;發聲訓練;共鳴訓練;合唱訓練
音樂劇是一種通過歌唱、對白、表演、舞蹈來闡述故事內容、傳達情感思想的舞臺藝術形式。歌唱無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元素,既要求演員擁有十分嫻熟的歌唱技巧,同時也要擁有較強的情感理解、處理與表達能力。這需要音樂劇演員對此進行專業化的訓練。
一、音樂劇演員的呼吸訓練
人體呼吸分為自然呼吸與藝術呼吸兩種形式。音樂劇中歌唱活動的呼吸屬于藝術性呼吸,即以自然呼吸為基礎,通過合理把握與處理氣息節奏,配合、帶動發聲,從而將生理的呼吸需求上升為對其理性的支配和運用,使歌唱中呼吸方式的運用與風格、韻律達到完美的統一。部分歌唱藝術家曾提出“歌唱的技巧就是呼吸的技巧”,充分彰顯了呼吸在聲樂表演中的重要性。
在聲樂訓練過程中,音樂劇演員可以采用兩種形式進行呼吸訓練。一種是自然地張開口鼻,在吸氣的過程中,使腰部和兩肋盡可能地向外擴張,橫膈膜下沉,然后控制住體內的氣息,通過腹部突然用力向外推,由此發出短促、有力的“次”音。按此方式可以適當提高練習的速度,由此增強腹部肌肉的力量,加強氣息爆發力,從而為以后跳音、頓音的訓練活動奠定基礎。另一種是重復第一種方式的動作,控制住體內的氣息,慢慢發出長長的“絲”音。音樂劇演員既要盡可能延長發聲的時間,同時也要保證聲音的連續性與均勻性,不能忽大忽小或者斷斷續續。初次吐氣練習的時間應在20秒左右,經過長期練習可以將時間延長至70秒。通過此種訓練方式不僅可以增加肺活量,為合唱活動提供充足的氣息,而且還可以根據歌唱節奏與情感表達的需要,靈活地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吐氣大小、節奏和韻律,借此更好地控制自己的音量、音高與音色效果。
二、音樂劇演員的發聲訓練
在發聲訓練之前,音樂劇演員需要進行一些前期準備活動。一方面要能夠保持積極、興奮的歌唱狀態,尤其是要有開心、愉悅的心情,從而為合唱技巧的發揮、氣息的運用與情感的表達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則要進行一些熱身活動,包括伸展運動、擴胸運動、頸部按摩以及發出“嘆氣聲”或者“哎聲”等,由此找到歌唱的狀態。
首先,演員要注意“起音”活動,部分情況下使用的是“硬起”,即通過適當的氣流和力度沖擊已經閉合的聲帶,由此呈現出強烈的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在舒緩、自然的音樂節奏下,演員也可以運用“軟起”,即在保持“硬起”發音位置的基礎上,以柔和、微弱的氣息進行發聲,由此表達出特殊的情感表達效果。
其次,音樂劇演員在練習跳音的過程中,在找到橫膈膜下沉的感覺之后,要能夠由慢到快,增強內在氣息的流動性,一方面在練習“a”的時候,要能夠通過舌頭頂住齒背,使聲音位置靠前,增強音色的明亮性;另一方面則要多找胸腔的共鳴點,使中低音區的發聲渾厚、深沉。
再次,在進行連音訓練過程中,一方面要通過一些簡單的練聲曲,練習齊齒音“i”之類的音,要能夠保持微笑的狀態,橫著咬字,從而解決聲帶不閉合和漏氣的問題,并分清其與其他母音之間的區別。另一方面則要通過一些大跨度的練聲曲,在快速、反復訓練過程中,增強聲音的靈巧性,拓寬音域。音樂劇演員一定要打開上開口蓋,抬起軟腭,下沉橫膈膜,抓住氣息的支點和聲音的共鳴點,為歌唱活動提供連貫、順暢而充足的氣息。
最后,在進行和聲訓練過程中,要針對各個和弦的基本特征,通過自由地延長、減弱、漸強和突強極弱的方式加強這一內容的訓練。
三、音樂劇演員的共鳴訓練
正確的起音產生基音,經過增強和補充振動,使基音在人體腔體內產生共振便是共鳴。從上到下產生共鳴的腔體主要包括左右竇、額竇、頭腔、鼻腔、口腔、咽腔、候腔與胸腔等。相對于男聲豐富的共鳴技巧,女聲的共鳴則相對少一些,但無論男女,要想產生美妙的音質效果,就必須增強各個腔體的協調性,無論音量高低,從胸腔到額竇都必須進行振動。但考慮到女聲的實際情況,會在各個腔體之間有所側重,比如在演唱高音的時候,以咽腔以上的共鳴腔體為主,以咽腔以下的共鳴腔體為輔;而在演唱低音的過程中,則以口腔以下的共鳴腔體為主,以口腔以上的共鳴腔體為輔。
音樂劇演員首先可以通過“M”演唱哼鳴的方式來尋找共鳴點,即閉上嘴演唱哼鳴。如果張開嘴,聲音沒有變化就是正確的共鳴點;聲音發生變化,則說明共鳴點不正確。在找準共鳴點之后,再從中音區F調的位置發聲,由此找到合適的共鳴點的位置,隨后再依次類推高音區、低音區共鳴點的位置。在實際的共鳴訓練過程中,音樂劇演員一定要放松喉嚨,放平舌頭,放松下巴,抬起軟腭,控制音量,尤其是鼻音不能太重。
四、音樂劇演員的情感表達訓練
音樂劇演員在接觸一個聲樂作品時,首先需要從宏觀上系統把握演唱此樂段作品的角色性格、情感、心理特征、樂段所傳達出的故事內容與思想內涵情況,隨后對各樂句的情感思想進行一個系統梳理,準確把握各個樂句的情感思想特征,以此統領對于演唱技巧、音色效果、節奏韻律、面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的處理。
其次,聲樂作品最終是通過音樂劇演員的演唱活動所呈現出來的,這一過程表現出明顯的專業性與技巧性的特征,需要演員結合對整個聲樂作品以及對該作品中各樂段、各樂句情感思想的認識,正確處理各個方面的演唱技巧,來順利地傳達聲樂作品的情感思想。
再次,音色是聲樂作品進行傳情達意的重要元素之一。音樂劇演員在有效處理各樂段、各樂句演唱技巧的同時,也應根據各樂段、各樂句所蘊含的情感思想情況,對其音色進行系統把握,從而使音樂劇表演過程中的聲樂演唱更具感染力,更能順利地闡述音樂劇中的故事內容,傳達角色情感,塑造個性化的角色形象,并由此更好地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最后,在聲樂演唱過程中,音樂劇演員一定要根據詞曲譜例各個部分的情感、思想、節奏、韻律與音色效果情況,配合以外在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使自己能夠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融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傳情達意。音樂劇演員在作品中都扮演著特定的角色,該角色具有獨特的性格、情感、心理特征,而且還處于特定的情境氛圍之中,由此表現出獨特的肢體動作方式的行為方式。因此,演員在聲樂演唱過程中,不能單純地考慮如何順利地完成聲樂演唱活動,還必須結合特定角色的行為方式特征,有意識地控制聲樂演唱過程中的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運動軌跡等。借此,一方面更好地輔助聲樂演唱活動進行傳情達意,強化歌唱的情感表達效果;另一方面則更好地展現人物形象,發揮音樂劇作品中的表演性特征。這對音樂劇演員“唱”與“演”的結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日常學習過程中,加強聲樂“演唱”與“表演”的有效控制和表現,積累這方面的經驗,為在音樂劇表演中更好地進行聲樂演唱奠定基礎。
五、音樂劇演員的合唱訓練
音樂劇表演過程中往往還會采用一定的合唱方式來強化角色情感傳達效果。這不僅要求各個音樂劇演員具備高水平的音樂素養和演唱技巧,而且還必須具有一定的合唱能力,掌握一定的合唱技巧,由此才能呈現出完美的音樂作品,展現其應有的聽覺審美特征和情感表達效果。
參與合唱的音樂劇演員首先需要依次聆聽每一個和弦,在找到自己的聲部并唱出來之后,再進行下一個和弦的訓練。隨后,參與合唱的音樂劇演員需要一個一個地在鋼琴的伴奏下演唱完整的作品。參與合唱的音樂劇演員先熟悉并演唱橫向的自身旋律,再找準橫向的協調性。在此基礎上,參與合唱的音樂劇演員需要進行清唱,再通過鋼琴來檢測成員的音準情況,由此通過多次訓練之后,自然也就掌握了準確的音準。在進行卡農式的訓練過程中,一定要抓準進入的時間點。比如在訓練兩個聲部的卡農練習曲過程中,先唱第一聲部的第一小節,結束之后,在唱第一聲部第二小節的過程中,唱第二聲部的第一小節,由此鍛煉音樂劇演員對于進入時機的把控以及對于演唱節奏和速度的控制等。音樂劇演員可以再進行四個聲部的卡農練習曲,延續以上練習方式,即先演唱第一聲部的第一小節,結束之后,演唱第一聲部第二小節和第二聲部第一小節,結束之后,演唱第一聲部第三小節、第二聲部第二小節和第三聲部第一小節,結束之后,再演唱第一聲部第四小節、第二聲部第三小節、第三聲部第二小節和第四聲部第一小節,直到把所有聲部唱完。在此過程中,演員可以靈活調整演唱的次數、演唱的方式等,以此實現對于進入點的準確把握。
合唱中的音效是否平衡,聲中是否協和以及力度的強弱,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一個作品,任何一個聲部,甚至任何一個聲部中不同音區之間都在音響方面存在著相對的不平衡因素。參與合唱的音樂劇演員在深入分析母音變化、音色融合、和聲結構、和聲排列方式或者復調織體的滲入等諸多內容的基礎上,需要盡可能準確地控制音響的平衡點,由此實現最佳的音質效果。在此過程中,音樂劇演員則必須處理好四個方面的問題,即旋律與背景織體內部的音量平衡問題、主旋律聲部在音區與音高上的個性特征問題、合唱背景與領唱聲部之間的平衡問題以及復調織體中各個聲部之間的平衡問題等,由此才能達到最佳的音響平衡效果。這需要音樂劇演員在合唱之前對作品進行系統分析,并進行反復琢磨和訓練,合理地控制音響的平衡性。
【參考文獻】
[1]李濤.歐美音樂劇演唱訓練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2]程波,王敏澤,班麗梅.聲樂技能訓練與作品鑒賞[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