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松濤 高躍輝
摘 要:大學生創業是大學生就業的一種形式,而且創業是大學生不錯的選擇。現在越來越多的高校意識到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為大學生創業盡可能提供實踐平臺和資源,建設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生創業園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應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相互幫助。本文將研究長株潭三市大學生創業園建設與區域經濟建設發展。
關鍵詞:長株潭 大學生創業園建設 區域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02
大學生創業園是在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支持下,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的創業平臺。大學生創業園區的建設對高校的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區域經濟發展都有著積極作用,同時也會促進大學生的就業和為當地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不斷提高當地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
一、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對高校教育的影響
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培養大學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有利于高校的理論實踐相結合,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以及教學成果,積累創業型人才培養經驗,從而更好地培養創新創業人才。
二、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大學生創業園的建設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而且這是有理論依據的。從地理經濟學家的角度來講,企業在空間上的聚集有利于創業。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理論告訴我們,不同的產業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增長的速度有所差異,其中增長速度最快的是主導產業和創新創業。從這些產業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發現其中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就是這些產業都是在特定的區域聚集,優先發展,然后向周圍地區擴散,有著極大的輻射作用,從而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長株潭三市應根據本市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重點支持湖南(湘潭)大學生科技創業園、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園和株洲市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措施,做好園區的頂層設計和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園區的主導產業,并根據主導產業發展需要引導和支持大學生攜帶自己的科研成果來園區創業,打造出大學生創業集群,形成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來園區積極創業。
三、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現狀
大學生創業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社會的資金、技術、空間等等的支持。通過對長株潭三市高校大學生創業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目前大學生創業并沒有引起社會更多關注,政府的政策服務也沒有到位,只有高校、創業基金會等組織比較關心大學生創業。雖然現如今許多高校都在鼓勵大學生創業,并建設了大學生創業園。但是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既有高校的問題,如目標定位不明確、相關配套不健全、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等;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問題,如自身能力不足、資金來源單一且利用率低、營銷技術不成熟等。
四、如何建設大學生創業園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問題,打造高效的大學生創業園。因此,高校應明確大學生創業園的定位、積極落實相關配套措施、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大學生則應不斷提高自身能力、積極拓展融資渠道、積極提高營銷技術。只有通過高校和大學生的共同努力,積極建設創業園,并促進其健康、快速發展,才能實現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目標。針對這種情況,要促進長株潭地區大學生創業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必須整合長株潭地區的政府、高校、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種資源,構建起以高校為基礎、政府為主導、企業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大學生創業工作體系。高校大學生創業園是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實踐平臺,是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重要載體。
1.政府和企業如何推動大學生創業
1.1政府為大學生提供政策支持和便捷的配套服務
成立政府領導小組幫助大學生創業。因為大學生創業涉及到工商、稅務、財政、銀行等多個政府部門的政策,這些部門和單位共同推進創業工作,為大學生提供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國家已經發布了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長株潭地區應積極響應政策,可以成立一個創業領導小組,提高辦事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為大學生創業提供經濟便捷的創業通道。
1.2政府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優惠而足夠的創業資金
毋庸質疑,大學生創業需要很多啟動資金。經過調查,許多大學生都不尋求家庭的資金支持,更愿意向銀行貸款。長株潭地區的高校中36.6%的被調查大學生打算向銀行貸款來籌集創業資金,比選擇“家庭支持”方式獲取創業資金的多出了14.6%。因此長株潭地區政府可以為大學生創業適當提高貸款上限,并且可以簡化貸款手續和審批程序,但是相應地應同時建立明確的貸款制度和加大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力度,提高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的利用效率,更加鼓勵大學生將創意付諸實踐,自主創業。
1.3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創業和政府政策的宣講,提高創業成功率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還發現超過一半的大學生對政府的大學生創業政策了解甚少,或基本不了解。大學生創業的主體就是大學生,如果大學生對政府的優惠政策和創業的基本流程不了解的話,那就會大大降低創業的大學生數量,造成政策和資源的浪費。筆者認為,長株潭地區政府在充分調研本地大學生創業情況的前提下,應該不斷完善和健全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并且進行廣泛宣傳,讓大學生了解政府的優惠政策和相關的創業信息。政府可以通過開展宣講會,在創業網站、手機報等媒體上發布一些政策的解讀文章和創業的注意事項等等進行宣傳。總而言之就是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政府提供的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積極創業,并為其提供實時的創業信息和專業的創業知識,提高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
1.4企業和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支持
第一,企業對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支持。長株潭地區的企業可以對大學生的創業以入股的方式投資,解決大學生創業時的經濟困難問題。
第二,企業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很多值得學習的工作經驗和創業知識。長株潭地區的企業可以為當地高校大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有利于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和經驗的積累。
1.5社會組織對大學生創業提供發展空間和服務
第一,筆者認為,長株潭地區可以成立一個專門的大學生創業協會,吸收各高校的創業協會和社會上的大學生創業企業為會員,主要負責牽頭組織開展創業活動,聯系會員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政策、法律等各種服務。
第二,長株潭地區的大學生創業園區可以引進社會上的中介服務機構,為園區內大學生創業企業提供融資、科技咨詢、信用評估等專業服務,助推大學生創業企業健康發展。
2.高校如何參與建設大學生創業園
高校是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的重要參與者,高校應該以大學生的專業特色為學生提供正確合適的創業項目選擇,綜合考慮大學生創業園的定位,并且構建科學的管理機制。另外還應在大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方面加大培養力度,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2.1加強素質教育,使學生全面發展
大學生創業應具備創新精神、交流溝通能力、風險承受能力、優秀的領導能力。這些素質不是學生僅僅通過學校里開設的課程中就能學到和擁有的,是通過多種多樣的活動和比賽鍛煉出來的。所以高校為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應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開展個性化教育,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特長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得學生有自己的特色,綜合素質教育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力,提高創業成功的幾率。由此,長株潭地區的高校應多舉辦一些鍛煉大學生能力的活動,鍛煉學生的領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和社會責任感、職業道德等。
2.2開設創業課程,讓學生對創業有更為專業的認識
現在國內很多高校都開展了創業課程,為學生提供一些創業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業意識。理論課程的教授還應伴隨著創業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小創業實踐逐步認識到創業流程以及創業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2.3積極開展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活動
我們在征求開展創業教育的意見時,大部分學生建議學校應多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其中大部分的學生想要去企業考察,然后是參加大學生創業項目,還有的學生建議校企合作建設創業實踐基地。由大學生的這些建議我認為高校可以在這些方面采取措施。
第一,長株潭地區組織大學生創業計劃比賽,大學生在比賽中通過撰寫創業計劃書、市場調研等提高自己的創業能力,并且比賽后給其中創業計劃科學合理、執行性強的大學生提供資金和空間支持,鼓勵其自主創業。
第二,長株潭地區的高校可以依據學校特色專業與企業合作建立創業實踐基地,為大學生提供便捷的實習機會,為其創業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提高創業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高校組織大學生去相關的企業考察。尤其是高校組織大學生去一些大學生創業成功的企業進行考察,邀請企業的領導人員與該校的大學生進行創業方面的溝通交流,激發大學生創業熱情,啟迪大學生開拓思維,鼓勵大學生看重自己的每一個創意,并將其繼續發展下去,自主創業。
2.4高校改革創新科研考核方式和獎勵制度
目前的科研發現成果大都是以學術期刊的形式發表出來而沒有真正運用到實際,轉化為生產力。這種現象也是當前“重申報、輕應用”的高校科研工作考核和獎勵制度的結果。為了使得更多的科研新發現創造經濟效益,長株潭地區的高校可以將這種考核與獎勵制度稍作改變,鼓勵那些擁有科研成果和知識產權的老師以參股的形式支持和加入大學生創業企業,并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適當鼓勵這些老師,為大學生創業企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這樣便可以解決大學生創業過程中的一些技術障礙。
總結
大學生創業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相互幫助的關系,兩者協調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為國家的市場注入新鮮血液。大學生創業園是大學生為主體,在當地的政府、企業、社會的支持幫助下自主創業的環境,其中為學生提供了創業的空間和資源,大學生創業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長株潭的大學生創業園目前存在一些問題,但筆者認為只要在政府、企業、社會的支持下,大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業能力便可以成功創業。
參考文獻
[1]蘭華 楊宏樓,高校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現狀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6(05).
[2]葉琦,基于就業創業的浙江大學生創業園建設研究.
[3]周達疆,談大學生創業園建設[J],經濟研究導刊: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