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麗明
摘 要:為達到全面小康的建設目標,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地區的發展,提出了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特別是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必須對原有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進行改革,走綠色發展之路,而在這種新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之中,沼氣將發揮不可缺少的紐帶作用。本文通過對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進行簡單的論述,說明這種經濟模式產生的良好效益。并以華坪縣為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關鍵詞:沼氣 農業 循環經濟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8-00-01
引言
綠色生態是新世紀發展的主旋律,農村作為國家重要的一部分,其發展水平是國家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為了建設生態良好、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并能獲得良好收益的新農村,必須走農村發展模式的轉型之路——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我們知道,在農業生產(養殖和種植)過程中會產生許多廢棄物(如動物糞便、秸稈等),一方面,它將農業生產的廢棄物轉化為一種能源來使用,另一方面,也解決畜禽養殖和農作物種植所產生的廢棄物造成的污染問題。因此,以沼氣為紐帶,在農村發展新型農業循環經濟模式,既響應了國家倡導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又實現了資源的再生利用,為農業生產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走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發展之路的必要性
近幾十年來,我國的農業發展的確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收益,但相當一部分經濟收益卻是以潛在的環境破壞為代價取得的。很明顯,舊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今天的社會發展,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資源嚴重匱乏,浪費十分嚴重
我國雖然地域廣,但人口眾多,人均耕地和農業資源十分有限,人們對于資源利用也沒有明確的認識。過去的一段時期,為了加速經濟發展,人們只考慮得到的收益,不考慮消耗了多少資源,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
2.農村可用能源短缺,限制了進一步的發展
我國大部分農村屬于貧困山區,地理位置偏僻,生活水平低下,仍有大部分家庭以木材、秸稈等作為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近年來,盡管國家出臺了各種優惠政策扶持,農村可用能源大大增加,但要實現大規模的發展,能源問題仍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3.農村生態環境被破壞,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在貧困山區,農村為了發展,農民為了致富,大片森林遭砍伐,草地過度放牧等,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另外,人們為了省事,秋收后常常在田地里焚燒秸稈,不僅造成空氣污染,還直接損壞土壤結構。加上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造成了農業環境的嚴重污染。
二、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
以沼氣為基礎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在本質上類似于自然界中的食物鏈,遵循系統與功能相適應的原則,以一種科學合理的方式,將整個循環過程巧妙地聯系起來。目前,沼氣技術在我國農村應用已非常廣泛,根據各地區不同的地域特點, 有效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的循環發展。
以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為例,全縣共有農村人口12萬人,約3.2萬戶。自2003年以來至現在,通過連續爭取并實施農村沼氣國債項目、整村推進和林業扶貧等項目,戶用沼氣得到了快速發展,全縣累計建沼氣池已超過2.6萬口。以戶用沼氣為主,果園及養殖場全面建池,按照《華坪縣“919”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項目總體規劃》,全面實施“919”生態種養模式,以發展種植果園及經濟作物為主,帶動畜牧養殖,形成獨具特色的“畜—沼—果”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 “919”生態模式即:【自2001年起到2010年,全縣85%的農戶每年至少出欄牲畜9頭以上,戶均建一口高效沼氣池,種植9畝以上優質經濟林果(糧經作物)。】該模式的整個生態循環過程為:通過沼氣建設“一池三改”(即:建沼氣池,配套進行改廁、改圈、改廚建設),畜禽圈舍里的糞便直接流入廁所并進入沼氣池,經沼氣池發酵后產生沼氣、沼液、沼渣,通過管道連接,將沼氣接入廚房等,用以做飯及照明,沼液、沼渣用以田間或果園施肥。該模式的運用,使畜禽廢棄物變廢為寶,并得以循環利用,真正做到了以農養牧,以牧促農,實現整個農牧系統資源的相互利用、相互促進及系統的生態平衡。
華坪縣“919”生態富民工程正是以沼氣為紐帶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的典型案例,如今,沼氣建設已履蓋華坪縣八個鄉鎮共二萬多戶農戶,沼氣在農村生活中普遍使用,沼氣建設“一池三改”徹底改變了農村廚房、畜圈、廁所等生活環境的衛生條件,使用沼氣做飯讓農戶徹底告別煙熏火燎的原始生活方式,節省了砍拾柴禾和做飯的勞力和時間,也有效減少了森林砍伐。沼液、沼渣大量用于芒果、核桃、花椒、茶葉等作物施肥,加快了華坪縣以芒果、核桃、花椒為主的生態產業發展,有效促進了種植業、養殖業的循環發展。
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沼液、沼渣安全肥料的使用,為全縣申報綠色、有機芒果、茶葉生產基地打下基礎,在華坪縣新農村建設中起著積極作用。華坪縣“919”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建設項目是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帶來較好整體效益的示范典型,值得在廣大農村推廣。
整體性、多樣性、高效性和可持續性是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幾個主要特點,沼氣將整個農業系統聯系起來,實現的是整體效益而非某部分的效益,使農業廢棄物得以充分利用,原料循環使用,使農業資源得以達到最大生產效益,實現了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既保護了環境,又充分利用了資源。
三、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效益
1.經濟效益 沼氣是利用農業生產的廢棄物發酵而產生的清潔能源,可以作為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使用。以建一口8立方的沼氣池為例,在保證原料足夠、正常使用的情況下,所產生的沼氣基本能滿足3—5口之家日常做飯、照明使用。其次,發酵產生的殘余物質(沼液、沼渣)里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用于農作物施肥,可以提高農產品品質,在給農民減少一部分生活開支的同時還能增加收益。
2.社會效益 將新興技術引入了農村,大量的農業廢棄物經沼氣池發酵后能夠殺滅各種病菌、蟲卵,減少疾病傳播蔓延,同時,使農村生活的環境衛生得到改善。
3.環境效益 生活環境效益:將沼氣應用到農業生活中,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環境污染問題,沼氣建設帶動了畜圈、廁所、廚房的改造,人畜糞便引入沼氣池,村容、村貌明顯改觀。生態環境效益:沼氣的使用,讓農戶無需再砍薪柴燒火做飯,間接地保護了森林,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以沼氣為紐帶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的確能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張全國;新世紀農村生態型未來農業模式研究[A];2002農業工程青年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2
[2] 牛風英;程世慶;;農村沼氣服務體系建設探析[A];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文中加【】部分引用自《華坪縣“919”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實用技術指南》,主編 周貴翔云南科技出版社 ISBN 7
—5416—2008—4/S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