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利群
摘 要:社會保障制度是基本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是一項關系到基本民生的制度。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農村保障制度開始出現了弊端。政府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視程度不夠,目前社會保障制度剛剛起步,正處在起步發展的階段,很多的地方還不完善。由于多種原因,使得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得不到完美的落實。本文結合云南省陸良縣為例,探討了當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關鍵詞: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 發展 落實 問題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 2017 ) 08-0-01
一、淺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
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中主要是包括四個部分,即農村社會保險、農村社會救助、農村社會福利以及農村社會優撫。其中農村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存在的核心,作為高層次的社會保障,其包括養老、醫療、失業、工商和計劃生育等多方面的內容。農村社會救助制度指的是社會群體采取掌握的資金通過各種手段來對農村無生活來源或者喪失勞動力的人進行幫助。社會救助制度主要是包括農村社會互助和農村社會救濟兩方面,對象是五保戶、貧困戶、殘疾人以及其他困難群眾。農村社會福利制度是為農村的孤寡老、傷殘病人開展娛樂、康復活動,提高其生活水平。農村社會優撫是指優待、撫恤和安置農村的退伍軍人以及予以農村從軍家屬在物質精神方面的補助。
陸良縣近年來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上開始逐步的完善起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社會保障制度的內容已經開始實施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需要政府部門和相關人士的重視。同時如果要建設好發展好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首先應該認識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存在的地域性和時代性。陸良縣作為云南省發展速度比較快的縣城,近年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的農村居民的生活已經不僅僅是局限在了解決溫飽問題。那么就需要政府在落實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內容的前提下,根據陸良縣的實際情況,來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推進改革。在發展改革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問題作出相應的對策。
二、陸良縣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1.政府部門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視不夠
在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以城市為重,而忽略了根本的農村社會格局。城市居民在下崗之后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下崗工人有失業補助,使得城市居民有了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但是農民的生活保障只限制在農業收入上,靠天吃飯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陸良縣近幾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實施下,農村的一些學校學生、農村居民等都有了醫療保險。但是對于農村的最低生活保障依然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政府部門的重視程度不夠,使得這一問題遲遲沒有得到解決。
2.陸良縣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落后
上文說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社會的經濟發展等諸多因素進行改革發展。雖然陸良縣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的社會保障卻依然停留在解決最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的階段,在農村中社會經濟結構不斷的發生變化的過程中帶來了社會矛盾和新的社會問題,使得政府部門無法及時的解決。社會保險并沒有很大程度的介入農村環境,也使得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跟不上社會發展的腳步。
3.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不合理
縣政府在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過程中,農村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是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集體此致,國家補充的方式使得政府和村集體在參與農村社會保障過程中的社會責任過小,農民的個人收入相對而言較少并且不穩定,在解決的自身生存的需求上并沒有多余的閑錢來繳納稅款,使得農民參加養老和醫療保險的積極性并不高,使得保障工作難以展開。陸良縣雖然現在已經有了醫療保險的基本保障,但是很多農民并沒有積極主動的參加。
4.農村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過小
隨著社會的發展,陸良縣的很多農民由于勞動力剩余的原因,其轉移到了城市中,使得其并不能享受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基本農村社會制度中的各項社會保障都是以小范圍的特殊的社會群體作為對象,使得大部分的農民群眾處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范圍之外,享受不到社會基本保障。近年來農村耕地逐漸減少,使得農民的土地保障喪失。
5.農村射虎保障制度的監管機制、法律法規不健全
縣政府在開展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缺少監督機制,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工作的開展情況,其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相關部門在工作中出現的問題缺少嚴格的監督機構對其進行嚴格的說管理,使得農村社會保障工作開展過程中進度緩慢。陸良縣實施農村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過程中,對于各種財政的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基金運營過程中缺乏約束機制。對于社會保障制度參與的法律法規不健全,使得很多的農民沒有辦法進行依法維權。
三、解決對策
1.政府部門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認識
政府部門要認識到農民是社會的主體,農民的生活問題是社會民生問題。陸良縣的各個政府部門要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起來,只有農民生活的基本問題得到解決,才能夠更好的發展社會經濟。才能更好的維持社會穩定。
2.盡快的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法規、監管體系
要根據陸良縣的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村目前的主要矛盾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農村特殊人群的法律法規依照國家社會保障制度進行完善。政府要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保障方法,解決當地農村存在的主要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建立嚴格的監管體系,對于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對于各項基金的使用情況,對于農民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和九年義務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進行嚴格的監管。
3.擴大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范圍,將所有的農民作為主體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范圍過小,很大一部分農民享受不到社會保障制度促使社會矛盾激化。政府部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采取相關的措施,使得每一個農民都可以享受到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所帶來的保障。農民的生活有了保障,才能安心的發展經濟。
4.宣傳農村社會保障的好處,使農民資源參加社會保障制度
提高農民自愿參加農村社會保障的意識,農民是農村社會保障的主體,提高其參保的意識有利于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更好地展開。加大宣傳力度,使農民充分的了解社會保障內容,并且要相信政府。作為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政府部門,要有一言九鼎的意識,對于農民的承諾要保證做到。這樣才能提高農民對于政府的信任程度,使得農民積極的參保。其次是政府部門要簡化參保的相關手續,要以服務于民,為民辦事作為原則。最后是要做好后續處理工作,在農民參保之后,要做好后期工作,使農民確確實實的可以從社會保障中得到好處,為農民提供最為堅實的社會保障。
5.建立牢固的農村社會保障資金來源
對當地的農村企業進行征收稅務,鼓勵農民進行發展當地的旅游觀光業,加大經濟收入。建立農村保障基金,將政府收入的一部分放入基金,用來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在建立基金的同時,政府也要想辦法促進農民的收入,使其生活問題可以靠自身的能力來解決。對于農民生活保障基金以農民為主的政策,要靈活采用,根據其收入比例進行交稅。來減輕農民的負擔。
四、小結
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過程,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農民的積極參與。在這個過程中,陸良縣縣政府要承擔起主要責任,加大農村社保投入,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來奠定農民參與社會保障的經濟基礎,使得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得到解決。
參考文獻
[1]邢玉紅.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探討[D].吉林大學,2008.
[2]沙占華. 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安徽農業科學,2009,10:4702-4704.
[3]李曉華. 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對策[J]. 社會科學戰線,2006,05:211-213.endprint